近来,“哈佛大学招生歧视亚裔案”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作为一所在国际上拥有广泛影响力和崇高学术地位的高校,哈佛大学近年来被频繁指出在招生环节中存在种族歧视现象。

849817_zhangp_1542262049062_bjpg/></p><p ><span style=减少因肤色产生的纷争,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全球化发展。 视觉中国 供图

  近来,“哈佛大学招生歧视亚裔案”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作为一所在国际上拥有广泛影响力和崇高学术地位的高校,哈佛大学近年来被频繁指出在招生环节中存在种族歧视现象。

  “大学生公平录取”组织认为,在录取学生时,哈佛大学倾向于录取白人、非裔和拉丁裔考生,却使用过于主观的“个人评级”来拒绝学业成绩更好、更加符合条件的亚裔考生。虽然哈佛大学矢口否认招生过程存在种族歧视,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亚裔学生在录取结果中受到了不平等对待。

  随着亚裔美国人数量的飞速增长,亚裔群体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哈佛大学招生歧视案”成为一个在亚裔美国人追求平等的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亚裔之伤:歧视“对象”,歧视“牺牲品”

  美国社会对亚裔始终带有刻板印象。20世纪二三十年代,虽然随着大批华裔第二代成长起来,但他们在学校仍然是受到歧视的“对象”,甚至与拉美以及非裔一同被视作异类,华人一度被打上“愚钝”“木讷”等标签。“二战”之后,以黑人为代表的少数族裔争取平等权利运动的声势渐大,“平权法案”终于在1964年正式签署。面对日益严重的种族冲突和美国联邦政府的支持态度,美国各所大学开始招收更多少数族裔的学生,歧视“对象”境遇初显好转。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哈佛大学等名校录取亚裔学生的比例却出现了不增反减的趋势。亚裔经过长期的努力,许多人跻身移民精英行列,由此被称为美国的“模范少数民族”,而这种头衔使得地方政府拒绝亚裔美国人享受对少数族裔的照顾计划,一些高校也以亚裔学生自身资源良好无须“关照”为由,降低了亚裔申请人的录取率。

  现如今,亚裔移民的人口数量居高不下,亚裔在社会各领域中也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虽然我们能够看到亚裔美国人的社会地位比最初时的“卑微屈膝”早已有了显著提升,但是,与其他少数族裔相比,亚裔在美国的社会地位仍处于较低的位置。曾有人指出,“一个族裔在美国的地位,更多是由这个族裔的精英决定的,不是这个族裔的整体平均收入决定的”,出于历史和政治等层面的原因,亚裔在政界、媒体界以及其他主流领域拥有较少的话语权,因此,美国社会对亚裔的轻视也不仅仅停留在“历史遗留问题”,还进一步延伸到了当今社会。

  距今,美国已然推行了数十年的“平权法案”,政策初衷是帮助少数族裔争取教育和就业的平等机会,美国亚裔曾是“平权法案”的受益者,并借此机会敲开了美国高等院校的大门。然而,当种族政治图景和势力发生变化时,“平权运动”带来的照顾性政策却成为了削减和控制亚裔学生入学人数的借口,亚裔俨然成为“平权运动”的“牺牲品”。

  追求“平权”: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平权法案”是美国出于道德正当性提出的一项以种族和肤色为基础的政策,由于历史上对少数族裔的歧视而造成道德上的谴责,美国采取了相关举措来减轻内在的负罪感。但是,“平权法案”作为一种补偿正义的手段,表面平等、实则歧视,更有甚者,它所带来的歧视也许并非局限于亚裔群体,同时也波及到其他少数族裔。因此,要实现美国社会真正的教育“平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社会要提高少数族裔的自身竞争力,从强调对少数族裔群体的保护转向强调公民个人的平等权。他们之所以会受到特殊关照,是因为他们被看作是教育的劣势方。要让少数族裔能够从基础教育开始就与社会的主流群体处在“同一起跑线”,不仅仅是在大学招生时才为他们提供一个较好的教育资源平台,而应该注重顶层设计,在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资源的分配时就进行适当调整,侧重于提高少数族裔的自身实力,将其摆在与主流群体同等的位置上,证明其自我价值所在。这样既能够使少数族裔不会认为自己仅因肤色而得到承认,学生之间也能冲破种族界限,融为一体。

  其次,高校要致力于创造一个新的教育环境。哈佛大学一直坚称学校的做法是出于种族多元化的考量,并非种族歧视的表现,但是,学校的多样化不在于少数族裔学生人数的多少,而在于一个学校能成为来自各种族的学生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学校可以运用各种方式鼓励不同种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如各种族人才联合培养,多种族关系新型智库建设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找寻到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点,有利于打破种族隔阂,促进彼此间的沟通与合作。

  再其次,“平权法案”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平权法案”不可能在短期内就被宣布废除,相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可能会继续作为美国教育的政策支撑,并在美国社会发挥广泛的影响力。因此,该法案指导下的教育制度应该顺应时代进步适时调整,以更好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公平配置。大学在录取时可以不再仅以“种族”进行划分,并采取其他与种族无关的替代方案来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如增加对家庭经济情况、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生活所在地区的考虑。尽可能减少乃至避免因肤色产生的纷争,如此也能够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全球化发展。

  尊重差异:实现“平权”,社会进步

  不容否认,美国“平权法案”曾为少数族裔带来希望;但同样应该承认,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法案又逐渐暴露出不可避免的弊端。

  作为美国社会对于“歧视”矫枉过正的牺牲品,亚裔群体多年来都在为维护自身的权益作斗争。教育上的不平等源于人群中的不平等,对亚裔、非裔等少数族裔和白人等非少数族裔进行种族划分从一开始就奠定了不平等的基础。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多种多样的,在当今社会,只有正确认识到人类身份的多重性是纷繁复杂的,并且反对将人类按照单一的界限、刻板的印象进行划分,才更有希望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才能最终实现教育的“平权”,顺应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