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和旧学年挥手告别、和新学年拥抱相迎的季节,当孩子收到新学校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做父母的你是有一种“吾家儿女初长成”的喜悦,还是为自己用尽浑身解数终成正果而倍感欣慰?

  又到了和旧学年挥手告别、和新学年拥抱相迎的季节,当孩子收到新学校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做父母的你是有一种“吾家儿女初长成”的喜悦,还是为自己用尽浑身解数终成正果而倍感欣慰?

  回想两年前,吾家儿郎背起书包上学堂的前前后后,从选校登记,到走进小学课堂,我们一路所经历的故事可以用几个字概括:一场轻松而温暖的交接。

  选学校时 校长亲自来接待

  荷兰实行5岁至16岁的强制义务教育,但孩子一般4岁就可以上小学了。荷兰的小学教育为八年制,一、二年级就相当于国内的学前班,主要还是以玩为主。

  当孩子两岁左右,父母就会收到一封来自市政厅的信,提醒孩子4岁就可以上小学了,父母可以开始寻找家附近合适的学校。和国内父母挤破头要把孩子送进名校不同,荷兰人多是就近入学。离家近、交通方便、周边环境好、气氛和感觉对,是父母们为孩子选择学校的主要衡量标准。因为除了少数针对外侨子女的国际学校以外,荷兰的中小学基本都是公立学校,并且学校与学校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基本不存在师资水平和教学设施的差异。

  和国内小学是“卖方市场”不同,荷兰的学校是“买方市场”,换句话说就是“不是学校选你,而是你选学校”。小学每年都会举行多次开放日活动,家长们届时有机会参观学校,了解相关信息,提出疑问。为了给儿子选学校,我们跑了附近的三所小学,在三所学校都受到了校长的亲自接待。我们的谈话时间大约半小时,之后是带着到教室、图书室和体操房参观一圈。

  谈话中,校长主要介绍该校的特色,比如什么是蒙特梭利教育法,如何对待学习能力强和学习能力弱的孩子,课外活动是偏重文艺还是偏重自然等等。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位校长都没有一刻谈及如何提高分数、该校的升学率又有多高,而是重点在谈如何因材施教、如何开发不同类型孩子的潜能等问题上。最终,我们也像很多荷兰家长一样选了一所感觉对的学校,原因仅仅是它是一所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学校。

  幼小衔接 幼儿园园长温暖的交接

  荷兰的幼儿园一般会在小朋友去上小学时,将一些有关他/她的成长信息交给学校,让学校对孩子提前有一个了解,以便老师能更快地找到合适的教育方式。儿子所在的幼儿园每年还会对一些孩子特别安排面对面的亲自交接,即上面提到的所谓“温暖的交接”,原因是园方觉得这些孩子有一些特别之处,有必要向小学当面交代,以便让孩子能顺利过渡。

  儿子未来的班主任、幼儿园园长和我们就安排了这样一场“交接”。会谈中,园长向班主任老师解释小T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但是他对新环境可能会紧张,不喜欢人太多,可能一开始不熟悉的时候不会多表达,但是一旦熟悉后就会积极参与。整个过程中,班主任老师都在认真地做笔记,而我们也趁机补充了一些儿子的性格特征。

  临走时,我特意问园长,为什么要特意跑过来谈这番话,是不是小T有让她特别担心的地方。“不不不,我没有特别担心他,”园长说道:“是因为小T是个可爱的孩子,我们希望他能顺利地经历这场过渡,尽快适应小学生活。他一定会喜欢小学的,因为他能得到更多的挑战。”园长还特意嘱咐我们,正式上课前提早一星期去学校适应。

  一二年级 主要是熟悉校园生活

  四岁生日一过,儿子就要正式上学了。正式上学的第一天,儿子显得特别兴奋,背着书包,抱着自己的午餐盒,一路蹦蹦跳跳地朝学校跑去。到了学校后,我们发现用于存放衣物、书包和午餐盒的衣物袋,已经早早准备好了。

  就这样,儿子人生的新征程顺顺利利地开始了。如今,他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每天看到他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出门,回家后越来越多地讲述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他从一个半天一言不发的害羞小男孩,变成了如今呼朋唤友的自信男生。这两年小学生活带给他的成长,并不是书本上那点知识可以概括的。

  对于荷兰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学习知识并不是重点,他们学得更多的是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和老师同学相处、如何融入集体。比如,每天早晨看着老师的眼睛和老师握手说“早上好”、面对同学的越界行为果断地说“不”等等。课堂里不见书本,不见练习题,有的只是各种类似于益智玩具的教具,在老师给的主题下,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要参加的活动,拼图、玩字母游戏、过家家或是做手工。

  回望过去这几年这场温暖的交接,我才真正体会到荷兰不仅是儿童幸福的国家,还是家长幸福的国家。

  (文/特约通讯员 张澜 发自荷兰阿姆斯特丹)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