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加拿大的学校,“让思维可见”的教学理念落实于课堂,从幼儿园、中小学到大学,通过课堂环境的营造、研究项目的创设及教学工具的丰富,加深学生对所学课题理解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让思维可见”是关注教与学的过程,使教学远离对考试分数的数字化结果及工具性评价等片面追求的一种教学思想,也是真正秉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一种教学原则。
早在2011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罗恩·理查德(Ron Ritchhart)博士就曾对此研究著书,并努力在课堂上进行“使学生理解力和思维透明化”的实践。
如今,在加拿大的学校,“让思维可见”的教学理念落实于课堂,从幼儿园、中小学到大学,通过课堂环境的营造、研究项目的创设及教学工具的丰富,加深学生对所学课题理解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基于游戏的学习 促使幼儿的思维可见
加拿大学校教育秉持孩子也能成为“世界的改造者”的理念,从幼儿阶段就开始重视其自我调节的意识、归属和奉献精神以及人际合作沟通等能力的培养,将之视为幼儿教育的4个重要框架,并且认为这些能力的发展首先基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通过游戏让幼儿进行探究性学习,并使其思维可见成为加拿大幼儿教育一以贯之的规则和目标,在基于游戏的学习方式(Play-Based Learning)中,师生以一种互动的共同学习者关系达成4个框架目标意向。
从19世纪学前教育之父福禄贝尔创立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开始,游戏即成为幼儿教育的基本活动和最自然的学习途径。因此,在幼儿园课程体系中,游戏不仅是幼儿学习和探索的重要内容,更是幼儿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手段。
加拿大的幼儿教育重视创设有趣的、与真实生活和自然相关的、包含科学元素的游戏环境,并且努力让每个儿童都有充分参与学习的机会。例如,以“水循环”为主题的科学游戏活动,让幼儿以游戏为主要活动方式,从观察灾害来临前云的变化开始,通过提问、研究、设计、制作和改进5个步骤展现儿童的思维过程,教师组织幼儿思考,探究灾害形成的原因及解决方案;有的学校设有戏剧中心和绘画中心,老师带领幼儿通过涂鸦、说唱、日常生活角色扮演等游戏探究不同苹果的颜色、数量,体验以“苹果”为主题的学习;有的学校通过“了解上学交通工具”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反思自己的日常生活,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科学、美学、计算等素养的培养。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将看似非常简单的学习内容以文字形式真实呈现在教室墙壁四周,让幼儿反复诵读“学习目标”“成功标准”以及“学习步骤”,以此训练幼儿的思维能力。教师以同伴的身份参与游戏,并用图片或视频记录儿童游戏的过程,通过对视频进行反刍,分析幼儿思维进展。游戏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学生自造课程”。
学生主导的行走式实践学习 促发中小学生的思维外显
思维训练不是固化的课程,它可引申为通过寻找问题的解决方式、记录问题解决的步骤、积累儿童思维的文档等一系列外显的程序,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变得清晰可见。
加拿大中小学教育重视学生的参与以及学生领导力的培养,摆脱将学校教学限于教室、囿于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模式,尤其推崇让中小学生参与、关心学校的管理和发展,倡导学生进行行走中的实践学习,通过口、眼、手、足的综合协调锻炼,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
以学生为主导的行走式学习实践(Student-Led Learning Walks)起源于宝血小学(Precious Blood School)二年级至八年级学生的一种创新实践,是一种以学校及社区为基础的协作式学习实践。它记录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并使学习成为所有人都看得见的有意义的活动。
在校长罗茜的主导下,该校每年举行两次大型的行走式实践学习。学生将自己的学习主题和详细的学习步骤,包括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以文字或数字的形式再现,并张贴于学校的大型场馆内,同时用自己的语言向同伴、老师、家长以及社区居民解释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这是一种扩大学习成果并使思维可见的学习方式,不仅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反思能力及责任感,而且为学生提供与同龄人、父母和社区成员分享学习成果的真实机会。
罗茜说:“这样的实践使整个学习生动起来了。”
八年级学生丽贝卡说:“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之路,给了我们控制自我教育的机会。”
通过行走式的学习实践,学生不仅可以深层次地反思自己的思维发展进程,而且不同年级学生通过彼此间对学习成果的“描述性反馈”,让知识和学习突破教室的围墙,在整个学校中流动,从而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协作和指导。以行走式实践学习让儿童亲近自然、贴近生活,训练儿童的思维,培养儿童的同情心、小组合作能力、领导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加拿大教师教学的基本原则。
课程教学的主题可来自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可用资源。在安大略省的马彬学校(Mabin School),科学课程教师设计不同的探究性主题,让学生的思维走出课本和课堂,关注诸如“无家可归的群体如何解决住房问题”“如何通过改造一些设施改善残疾人的日常生活”等真实的社会问题,通过观察残疾人生活,近距离接触流浪人群,孩子们在小组内充分探讨、研究,从小模型开始设计,同时考虑材料、结构、美观等各种元素,为残疾人设计出临时阶梯,为流浪者设计居住的空间,并被学校周边的一些店铺和流浪者采纳。科学课的课程与教学衍生出了真实的“产品”,从这些真实的产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儿童情感及思维的发展。
师范生的问题解决式学习 投射儿童思维发展
学生的思维训练在加拿大的高等教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在约克大学(York University)笔者发现,师生头脑风暴积极互动是课堂的常态。教师尤其重视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发现、提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认为学习不是为了给出正确的答案,结论性的答案容易限制学生的思考,而要让学生在过程中发现并发展自己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约克大学教育学院,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重要学院,秉持一个理念,即师范教育应该从“教学生如何去教学”走向“教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去教学”,从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的视角,将“一个问题的多途径解决式学习”作为关键环节,不仅重视师范生自我的思维训练,更将这一训练成果投射于未来的职业领域,为未来儿童的思维成长做好准备。
在教育学院的数学教学法课堂,教学资源通常来源于师范生在教学实习时收集的儿童的各种练习和作业。在进行小学二年级的两位数加减法教学的课堂上,教师除了在黑板上进行图示演算外,还准备了两大箱子的多彩积木,让20名大学生动手操作。
在我们看来,非常简单的教学内容被复杂化,加法乘法口诀能解决的运算教学要求让学生通过各类演示和讨论再现思维的过程。然而,这种将问题复杂化的“多途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不仅着眼于大学课堂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对于师范生而言,将影响他们在未来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如何去生成自我的教学方式,于儿童未来的思维发展大有裨益。
约克大学教育学院学生的思维训练不仅体现于课堂教学,更在于其严格规范的教育实习过程。教育学院要求学生在两年教师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不少于80天的中小学和社区实践,以充分的中小学和社区课堂实践确保师范生再现在大学课堂经历的思维训练过程。
“让思维可见”即将内隐的思维外化。从教学实际看,外化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图示、讲述,也可以操作工具,关键在于要求教师拥有并始终坚守儿童的立场,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营造环境、开辟通道。
同时,教师需要有意识地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领导者和共同学习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成立70周年之际,发表了教育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体利益”的理念转变》,其中关于“共同利益”概念的阐述告诉我们,学习作为世界的共同生活样式,早已不是达成个人目标的途径和手段,更不能以考试分数作为学习成功的标准。使学习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以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s)方式培养符合21世纪的新型创新人才,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理念与行动:过程哲学视域下课堂教学变革的新图景”(项目批准号:17YJA880075)的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