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中小学全面推行新课程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强调学生的个性及不同背景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强调平等、民主,重视人性;强调跨学科教学;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芬兰中小学全面推行新课程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强调学生的个性及不同背景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强调平等、民主,重视人性;强调跨学科教学;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改革明确提出“现象教学”这一概念,并要求所有学校每年为7-16岁的学生留出至少一学段的时间(通常持续数周)开展跨学科的现象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象教学”不是废除分科

  “现象教学”也可称为主题教学或者是跨学科教学,是指基于学生兴趣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话题对学生进行跨学科教学的模式。“现象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分科教学而言,其不再根据传统的学科逻辑和体系进行教学,而是注重融合多个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象教学”选取的是涵盖多学科知识、能够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应用知识的现象或话题。

  当然,实施“现象教学”并不是“废除”分科教学。事实上,芬兰实施“现象教学”是为了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鼓励培养学生的横贯能力以及跨学科学习的能力。“现象教学”基于建构主义认识论,强调学习者中心,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现象教学”反对把学习者看作是被动消极的接受者,强调主动学习,通过合作和探究的方式学习。

  注重协调与融合对教师要求更高

  按照正常的教学过程划分,“现象教学”的主要过程包括,现象的选择与课程编排、教师前期准备与正式教学以及多元评估。

  首先是关于现象的选择。芬兰新的《国家核心课程大纲》并没有对“现象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规定,而是给予学校相当的自主权自行选择。芬兰学校“现象教学”的一般做法是将现象分到具体的年级、学科进行研讨,通过各学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完成,既结合各学科知识和实际情况,又尊重学生需求和兴趣,体现了高度的自主性和融合性。学校不对现象的选择过多干涉,但是要求现象必须来源于生活、考虑学生现实需要和学习兴趣,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和年龄特征。

  现象的选择要求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学生可以从中发现认知规律。如芬兰的Nurmijarvi综合学校根据不同的年级特点设计了不同的主题:海难逃生、活在森林、美味大餐等。“海难逃生”这一主题融合了物理、地理、生物、造船、安全等多学科知识,并且对于有极高森林覆盖率和数千个湖泊的芬兰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根据12月6日芬兰独立日和日益频繁的恐怖事件设计的“独立日”和“恐怖组织”等主题。这些主题的选择都来自于现实生活,因此教学中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在选择了教学的“现象”之后,接下来便是对现象课程进行编排,包括内容的安排、课时的安排。由于涉及多个学科的内容,因此需要多学科教师充分讨论合作,并对课时进行安排。一般而言,“现象教学”的课时不少于2个学时,甚至有的学校多达16个学时,当然具体学时仍需教师、学校充分协调弹性设置。

  其次是“现象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根据于韦斯屈莱大学的Pekka教授介绍,“现象教学”的准备大致按照9个步骤开展:确定学习主题——学习结果描述——于实践中了解——学科角色——找出关联——阐明问题——确定项目——列出具体活动——找出可用设备或资源。小学阶段的“现象教学”一般由一名全科教师胜任,此阶段的教学不对知识进行学科划分,而是更强调针对现象进行融合性教学。例如,在一所小学关于“天气”的“现象教学”课堂上,教师从教室外的天气入手,讲解本地区、本国家乃至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及其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这堂课涉及包含地理、物理、化学、经济、政治等多学科知识,均由教师通过跨学科的方式进行教学。

  芬兰小学实施“现象教学”较早,积累了大量“现象教学”的实践经验。而中学的“现象教学”则是在新课改之后才全面推行的,又因为中学阶段涉及的知识更加全面系统,对教师之间的协调要求更高。所以,中学的“现象教学”更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整合与协调,单一学科的教师很难胜任,并且可能因协调不充分而导致知识重复讲解等。因此,中学往往会成立专门的“现象教学”小组,小组成员不仅包括学校领导和教师,学生和家长也能参与其中,共同负责“现象教学”工作的协调。在与学生、家长等多元主体协调一致的基础上确立教学“现象”,所涉及的学科教师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围绕统一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工、协作备课,明确自身教学内容及职责,并根据现有资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和学习资源,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真正融入现象之中。

  以芬兰Naistematka学校涉及的“欧盟”课程为例,课程由经济、历史、政治、地理、外语等学科教师共同备课,由多个教师共同完成授课,实现跨学科教学,避免之前单科教学存在的知识零散、讲解重复、不全面或错误等问题。前期准备工作的关键词是“协调”:多元主体协调一致确立明确的“现象”,教师之间协调一致明确自身职责,多部门、主体协调明确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再次是“现象教学”的实施与多元评估环节。通常而言,小学由一名全科教师完成教学评估活动。如前文提到的Numijarvi综合学校设计了“森林”主题的课程,将学生带到户外,在森林中学习辨识不同植物、制作植物标本、采摘果实、素描绘画、开展户外运动等,回学校后对采摘的标本和果实进行分类,制作手工艺品,撰写森林调查研究报告。课程最后由学生自主评价和互相评价,家长和社区人员也有机会参与到课程中。整个课程从实施到评估都由一名教师主导完成。

  到了中学,考虑到知识的复杂性等,通常采用“合作教学”的方式,由多名教师在同一课堂就确定的“现象”进行协同教学,教师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共同呈现现象的整体面貌,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认识。以上文的“欧盟”课程为例,该课程共16学时,由两名教师协同教学,通过学生制作欧盟旅游方案的形式贯穿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外语等学科知识进行教学。在备课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公开课软件实现信息共享、协作备课。在教学阶段,借助iPad等硬件设备完成教学和评价互动,学生通过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通过“现象教学”,学生能够掌握欧盟各国的历史及概况,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天气、文化以及地理等知识,能够根据交通、饮食、住宿等结合自身的虚拟资金规划出合适的旅游行程。课程最后采用小组互评、自我评估、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力图对学生课程的表现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课程开发,多元评估  教师如何应对挑战

  “现象教学”强调教师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亲密互动,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师生关系。

  但事实上,芬兰从开始研究“现象教学”到在中小学全面推广,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自全面推行“现象教学”以来,芬兰教师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一是课程开发带来的挑战。正如赫尔辛基城市发展主管Pasi Silander所言:“虽然我们已经在观念上作出了改变,但要使得教师在实践中落实观念仍然是很困难的,教师不知道如何开始第一步……”尽管芬兰的教师在职前培养阶段就已经接受了相当严格的训练,有的师范生在实习中也有一定的“现象教学”经验,但就整体而言,并不是所有教师都做好了准备。中学因为实施较晚,教师在此方面的经验相对小学教师更加不足。受限于教学水平、能力以及综合学科素养等,教师对如何界定现象及问题仍然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对于如何有效组织多学科学习,如何处理教学与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整合课程的逻辑等问题的答案也不一。

  二是如何有效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和职责。“现象教学”总是基于一个特定的现象或主题,因此在确定主题时,如何既能够满足家长、社区、学生的需求,又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特点,还能够保证在此现象的基础上没有强调某一学科的倾向?如何保证主导学科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有效沟通与协调,最终保障课程的有效运行?如何协调各学科知识以使其保持大体一致的进度?如何协调“现象教学”与传统分科教学的课时安排和资源分配?很明显,这些问题单是依靠“现象教学”领导小组和教师的个人能力是很难解决的。

  三是关于“现象教学”评估的挑战。“现象教学”的评估环节注重多元评估,强调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估方式。评估方式既有量化评价也有描述性的质性评价,既有过程性评价,又有结果性评价。但问题在于,这些评价都是主观性较强的评价,因为评价标准由主导教师负责,这就意味着不同的教师对于相同知识或技能的标准可能存在差异性。这样一来,评估结果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主观性,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失去了横向比较的可能,也给教师开展个性化的补充教学带来了挑战。虽然弱化标准化考试是芬兰的一贯传统,但是从知识掌握的角度和个性化教学的角度来看,在某些知识点或技能点上设定标准,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此外,如何评价学科教师在“现象教学”中的表现和成效,也是学校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除此之外,“现象教学”还面临着日益多元化的生源所带来的挑战,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所带来的挑战以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挑战等。

  “现象教学”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象教学”从真实的生活现象出发,结合多学科知识,利用多种资源及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促使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学以致用。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自我探究,锻炼了沟通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了信息素养,掌握了日常生活技能,为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增加了砝码。

  通过多学科教学,“现象教学”克服了传统分科教学存在的知识零散、脱离生活情境的弱点,真正使教学真实反映生活,促进学以致用。此外,尊重学生需要,采用跨学科教学的形式,也避免了学生因某一科而丧失学习兴趣。“现象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作者黄秦辉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