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合组织前不久公布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显示,瑞典学生在数学、科学和阅读素养上的得分均明显退步,不仅在北欧5国中排名垫底,且远低于经合组织成员国平均水平。

  瑞典是富裕、健康与良好教育的社会体,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指数中名列前茅。瑞典教育私人支出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最低,基本上是政府教育支出最为慷慨的国家。为何瑞典教育的评价结果与瑞典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努力程度形成了强烈反差?

  20世纪90年代后,瑞典政府逐渐将教育权力下放到地方当局,鼓励学校创新,增加灵活性,尝试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教育效率,实现教育多元化发展。

  在灵活性方面,瑞典教育改革有不少可取之处。瑞典教育目标追求“相似”而非“相等”的结果,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与多样性。其教育改革的一大特色是,消除孩子因学习结果差异产生的焦虑感,培育孩子对学习的渴望。政府十分重视教育系统的渠道设计,提供大量的“第二机会”选择。在某一年级或者阶段学习成绩不佳的孩子,通过努力及个性化的学习项目,可以在后来的教育中得到弥补。

  然而,分权化改革也使中央政府失去了许多国家层面的教育公平调控手段。虽然政府加强了评估、监测、信息披露等调控政策,期望增加教育灵活性的同时保证教育公平性,但教育改革却面临着两大突出问题:区域间教育不均衡发展加剧,基础教育中少数群体学生教育不均衡状况未取得明显改善。与此同时,高就学率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教育系统的无效率,年轻人不得不兼职学习或利用成人教育项目来弥补学习缺失,使中学教育持续时间特别长。实际上,至少有10%的瑞典年轻人一生都没有完成中学教育。

  瑞典坚定地尊崇公民普遍的、平等的权利,教育政策的首要目的是确保机会公平,政府提出所有孩子都能接受大体相当的中等教育,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小学一年级到高等教育全部免费。但瑞典社会对教育公平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性别公平,忽略了社会阶层问题。持续的移民潮也对瑞典的教育容纳力造成不小冲击,移民孩子在学习效果与教育成就上与瑞典主流群体孩子存在巨大差异。

  瑞典教育改革的本意是在保持高度公平的前提下追求教育效率,但在分权化改革的过程中出现的上述新问题却损害了公平,导致教育差异和社会裂痕。公平和效率是教育的两个基本维度,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二者之间的平衡度。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