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上,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爱博思国际教育承办,美国芝麻街工作室协办的全球幼教发展高峰论坛顺利举行。中外幼儿教育机构代表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交流中外幼儿教育的经验——
“美国研究表明,对中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每投入1美元,就能减少其消耗社会福利和再教育的费用,而且能够帮助其增加收入,从而增加国家的税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处项目官员陈学锋在论坛上表示,该投入对社会最大的贡献是减少犯罪率,而且总体而言呈现1∶17的投入与回报率。
教育回报率最高的师生比是1∶6.5
陈学锋认为,我们往往在对儿童可塑性最大的时候投入最少,却在高等教育上投入太多,而巴西和印度等的国际经验表明,把营养和教育一起干预,弱势家庭儿童就能够跟正常儿童一样成长。如果完全不干预这些儿童,他们会跟正常儿童的差距越来越大。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简称世界经合组织)研究表明,儿童从2岁或3岁开始接受学前教育比其他时间更佳。同时,就最优师生配置而言,教育回报率最高的师生比是1∶6.5,回报率居中的师生比是1∶8.5。陈学锋补充表示,完全由教师带领并挑选的集体活动效果不佳,而效果最好的是教师能够提供一些灵活的活动方式,并给儿童一定自主权。
同时,传统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儿童智力、阅读能力和特长,但世界经合组织研究表明,全面综合培养方式才能提高儿童的主动创新能力和学习动力。陈学锋称,传统模式注重智力方面,例如读、写和数学等,但它存在诸多弊病。与之相比,全面综合培养方式更能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把儿童需要但不喜欢的东西转换成喜欢
“我们如果和儿童相处,就会知道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并且非常愿意探索。”爱博思国际教育创始人、英国教育专家萨拉认为,不管这些儿童来自什么背景,来自什么民族,他们都有这样的特征,而我们作为成人,必须滋养他们的心灵。
英国幼儿教育联盟首席执行官尼尔强调,儿童不是产品,不是商品,也不是政府表格中的数字。中国儿童中心主任丛中笑赞同并表示,在学前教育中,我们要思考教给儿童什么,而他们的心灵又最需要什么。丛中笑认为,教育要给儿童的是愉悦、兴奋和快乐,而怎么样让他们高兴和快乐,实际上需要教师进行设计。为此,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发展需要,把他们原来没有注意到或者并不感兴趣的东西进行转换。具体而言,教师要把儿童不喜欢的东西转换成其喜欢的东西,把其好奇的东西转换成其持续喜欢的东西,把其喜欢的东西转换成其以后孜孜不倦地追求和探索的东西。
同时,丛中笑指出,现实生活中儿童原来好奇的东西,由于教师没有按照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从而变成了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这就需要教师对他们的心灵进行抚慰,因为教师要做儿童心灵的保护神和激发者。
关注儿童自我激励和自我引导的能力
据萨拉介绍,英国学前教育采用了以儿童为学习中心的模式,关注他们的社会认知、情感认知等各个方面,而且其学习都必须基于实践。萨拉认为,教师必须对孩子进行关注,特别是关注他们自我激励和自我引导的能力,因为学前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孩子将来能够更好的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之中。
据了解,在学前教育阶段,英国政府设置了一个名为“EYFS”的教育框架。该框架设定了一系列0到5岁儿童的教育规则和原则,要求所有学前教师都要不断地对儿童进行查看,从而确保他们的安全,同时要查看户外活动时的环境状况,并要查看活动是否适合儿童的年龄。
萨拉表示,教师会根据儿童每天的表现设计成一个图表,并评估儿童是否实现了每一个学习目标。教师观察儿童的表现,并和家长进行沟通。而且,教师观察儿童是否能够按照教师的指导做事。萨拉表示,该模式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
《中国教育报》2013年11月8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