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防科技大学帮训班长群体——
湘江之畔,一场关于成长的接力
■齐旭聪 田旷宇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王微粒
帮训班长利用模拟系统指导新学员射击训练。 王 涛摄
千年湘江,浪潮翻涌。
刚刚踏上潇湘大地,国防科技大学2023级新学员周达就忙不迭地拉着父母来到橘子洲头。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望着雄伟的青年毛泽东雕像,周达不由举起右手,敬了一个不太标准的军礼。一旁的母亲拿出手机,为他留下了一张不同寻常的“打卡照”。
“打卡”完毕,周达匆匆前往大学报到。然而他不知道的是,此刻在学校迎接他的帮训班长高宇,两年前也曾在相同的地点,拍过这样一张青涩的照片。
帮训班长,是国防科技大学每年从高年级优秀学员中遴选的新训骨干,是新学员思想转变、作风养成和军事训练的“引路人”。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在伟人雕像的凝视下,一批又一批“周达们”和“高宇们”走进国防科技大学的校门,悄然开启军旅人生,奋力书写青春诗行。
滚滚湘江,见证他们青涩的相遇,也见证他们成长的接力。
遇见,昨天的自己——
“让新学员从根本上转变,就要让他们学会根本上的东西”
“为什么要压被子?把被子叠得方方正正有什么意义?”
“我是来当兵的,内务搞得再好能打胜仗吗?”
……
扑面而来的“十万个为什么”,“砸”得帮训班长陈捷凯直犯晕。两年前,他和这些新学员一样,总是喜欢拿出解高考题的劲头,对班长的每一道命令刨根问底、寻求意义。作为“2021年新训‘十万个为什么’”作者之一,他当时不会想到,今天也会被如此发难。
“这里是部队,班长的话就是命令,没有那么多为什么!”今天的陈捷凯也学着当初班长的样子,黑下脸来,不做任何解释。
不做解释,是陈捷凯教给新学员的第一课——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不理解就在执行中理解。
“让新学员从根本上转变,就要让他们学会根本上的东西。”在陈捷凯的规划里,“服从”这门大课,承载着他帮助新学员们实现转变的大部分课程——搞内务、压被子,磨的是性子、亮的是标准,练的是作风。真正的军人,必须具备良好的日常养成;一流的军队,首先是令行禁止的军队。
在新训大队的规划里,他们以“五最”为引领,构建以5堂大课为主干、8堂小课为支撑、9堂精品思政微课和学员自我教育为补充的教育体系,让这些新学员尽快实现身份认同、思想认同、使命认同、行为认同和成长认同。
军旅生涯很长,但帮训班长只能送此一程。这些在军校里经历两年风吹雨打的班长们,总是希望将自己两年经历中最宝贵的收获系在新学员的“第一粒扣子”上。
第一次穿上军装的周达激动得不行,但总觉得没有自己的“男神”帅。
周达口中的“男神”就是高宇。那年夏天,高宇回到高中母校进行招生宣讲,讲台上一身戎装、神采奕奕的高宇给周达留下深刻印象——男人,就该这样!循着高宇的足迹,周达选择了国防科技大学。
“班长,我跑步总是掉队,是不是真的不适合这里?”周达没有想到,来了不到一周,自己就如此“狼狈”。
看着面前身形微胖的学弟,高宇想到初入军校的自己也是一样的“狼狈”。他觉得,是时候给这个学弟“开个小灶”了。此后的每一天,跑道上都多了一对并排奔跑的身影,也多了几声关于坚持的呐喊。
一个月后,新训队组织体能考核,周达顺利通过。回到宿舍,看着军容镜里瘦了一圈的自己,他觉得自己也变“帅”了——眉眼之间多了一分坚毅,像极了当初讲台上的高宇。
那一刻,周达突然明白,那所谓的帅气并不在于军装本身,而是在军营摸爬滚打中锤炼出的坚韧意志品质的外化。
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们期待夺冠,但更希望超越自我”
拿到“国防科技大学新训十四队”的队旗,帮训班长孙子洋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亲切。
两年前,也是在新训大队这栋楼,理着“3毫米”短发的孙子洋作为新训十四队的一名新学员受训;时隔两年,他又回到了这栋楼,成为新训十四队的一名帮训班长。
“我们的新训是有遗憾的,当时我们队拿到的奖牌数和另一个队一样,所以并列第一。”回想两年前,孙子洋有些“凡尔赛”,“我希望这次的十四队能够拿到唯一的第一”!
一个人拼,是一种现象;一群人拼,是一种力量。办公室里,任学员队文书多年的但万豪带着新学员王腾正在撰写新训比武相关文案;操场上,训练骨干陈余骑已经开始为新学员们讲解他这两年所学到的训练理论、分享训练心得;靶场上,学校射击俱乐部成员苏烔榆将自己的射击技巧一股脑地分享给新学员……悄然间,这些新学员的起点在互帮互助中不断被垒高。
“我们期待夺冠,但我们更希望的是,他们能够在传承荣誉的路上超越自我!”看着眼前这些年轻的新学员,年长两岁的孙子洋语气中有着一种“过来人”的阅历和担当。
操场上,看着头戴VR眼镜的新学员们,同样作为“过来人”的帮训班长李昕玥有些恍惚。面前的这一幕,她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眼前的教员两年前也在这里给他们讲授包扎止血的要点;陌生的是,现在的战伤救护教学不需要“伙伴”,新学员们清一色地戴上VR眼镜进行操作。
眼镜里究竟能看到什么?不用实物操作能不能取得训练效果?李昕玥在心里打了一个问号。趁着训练间隙,她戴上眼镜亲身感受一把——
身边硝烟滚滚,面前是腿部血流不止的伤员,耳边不时传来炮火声。她迅速跑到伤员身边,确定出血点,拿出“包里”的三角巾,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包扎止血。
“这可比在操场上‘脑补’伤情带劲得多!”摘下眼镜,看着这些在“科技与狠活”加持下成长起来的新学员们,李昕玥感受到了强烈的“推背感”。
远处,学员宿舍楼上那句“建设打仗院校 培育打仗人才”的标语格外醒目。
遇见,未来的自己——
“无论‘入门考’还是‘期中考’,所有考场都要直通未来战场”
帮训班长和新学员们叫上了板。
“你们可以打擂,轮着来和我比俯卧撑。”帮训班长张腾远暴起青筋,新学员们涨红了脸。姜还是老的辣,新学员们终究还是败下阵来。
看着面前趴在地上的新学员们,张腾远笑了——自己再一次用硬实力征服了面前这些初入军营的年轻学弟。
敢于在新训场叫响“看我的”,来自新训前的千锤百炼。新训大队出台《帮训班长考核评价实施办法》,班长们提前返校参加集训,要求更高、课目更难,这一度让他们感到,帮训甚至比参加新训还累。
“你们是今天的班长,也是未来的排长;两年后,你们将从这里走出,奔赴祖国的天南海北,成为一名基层部队的带兵人。”从基层部队选调上来的新训队队长李俊这样对帮训班长们说。
张腾远和其他帮训班长开始重新思考这次帮训的意义。对于刚刚走进军校大门的新学员来说,这是一次 “入门考”,对于这些帮训班长来说,则是去部队任职前的一次“期中考”。
“无论‘入门考’还是‘期中考’,所有考场都要直通未来战场。”为了每一名新战友的未来,也为了自己的未来,他们开始自我加压提高这门“考试”的标准。
今年9月2日,国防科技大学建校70周年活动现场。2023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历史与未来在刹那间通过无人机变幻的队形展现。
“无人机编队表演的背后都有哪些技术”“这些同时升空的无人机是怎么做到不相互碰撞的”……七嘴八舌的讨论里,张腾远发现这些新学员们对于科技知识的渴求远超他的想象。
是班长,也是学长。从那以后,“二进制”“指令集”“协议”等一个个专业名词在张腾远与这些新学员们的闲聊中不断被提及,“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数值预报”等前沿科技也一点点种到新学员的心里。
或许不曾有人想到,科技的“接力棒”就在一群年轻人和另一群年轻人的闲谈中传递;但这群年轻人正在做的,就是让改变未来的力量在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中悄悄萌芽。
“从学员入学开始,我们所关注的就已经不只是他的今天。”新训大队领导告诉记者,“我们希望用一个个细节告诉学员们,他们是被寄予厚望的,他们就是这支军队的将来。”
翻开这位新训大队领导的笔记本扉页,上面记着两组数字——2021,2027。2021,建党百年,也是这些帮训班长入学的年份;2027,建军百年,也是这批新学员毕业的年份。“或许这是时间上的巧合,但更是使命的融合。”新训大队领导意味深长地说。
一声悠长的哨声响起,帮训班长带着新学员们在楼前的“强军大道”整齐列队。迎着朝霞,他们在这条路上阔步向前,去遇见下一个自己。
原标题:滚滚湘江,见证军校学子青涩的相遇和成长的接力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