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运用馆藏资源和社会资源开设“大思政课”——
铭记惨痛历史 砥砺报国之志
■中国国防报特约记者 张永祥 通讯员 江东平
“八一”前夕,驻宁某部官兵向遇难同胞默哀并敬献鲜花。照片由纪念馆提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8周年。当天,一场历史记忆传承“大思政课”主题活动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12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撞响和平大钟,青年学生现场朗读《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程瑞芳日记》片段,“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讲述家中幸存者在当年经历的惨痛记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22年入选教育部等八部门公布的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专班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纪念馆以南京大屠杀史实为主要内容,运用馆藏资源和社会资源,常态化开设包括“以史为鉴课”“缅怀仪式课”“遗址寻访课”“和平手工课”等内容在内的“大思政课”。每逢抗战纪念日、重大节庆日、国际性纪念日,还开展“大思政课”主题活动,引导人们铭记历史记忆,守护历史真相。
“我们要肩负起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发展利益的积极使命,誓死保卫祖国和人民!”“八一”前夕,驻宁某部百名官兵来到纪念馆,参加第13期“入伍一课”。
官兵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默哀、敬献鲜花,走进史料陈列厅,参观《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沉痛缅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他们中不少人刚刚走出校园来到部队,是第一次来纪念馆参观,当看到在南京大屠杀浩劫中同胞遭遇的深重苦难,很多人眼眶湿润,大家纷纷表示,从民族的苦难中感悟到和平之可贵,更加懂得了参军的意义。
“这是我们坚持分众化教学的缩影。”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专班负责人说,他们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各年龄段人员特征,设置搭建了部队官兵和军校学员“入伍一课”、党员干部“入职一课”、思政课教师“从教一课”等系列教学内容。截至目前,纪念馆与驻军某部、陆军工程大学等多支部队和军校共建国防思政教育基地,已有2000余名部队官兵和军校师生走进“入伍一课”课堂接受精神洗礼。
回到西藏,西藏墨竹工卡县的五年级学生次仁贡吉仍对纪念馆中看到的历史久久不能忘怀。8月6日,他和来自新疆、西藏的100多名师生一起,跨越千山万水,来到纪念馆参加“大思政课”研学活动。
这是他第一次走出大山、走出村庄,也是第一次近距离直观了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看到、听到很多之前不曾了解过的历史,更加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要好好学习,铭记历史,报效祖国。”次仁贡吉说。
8月15日,在纪念馆幸存者照片墙前,幸存者后代接过“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证书。照片由纪念馆提供
据介绍,纪念馆深化馆校共建,利用寒暑假等时机面向全国大中小学开设“紫金草研学课堂”、夏令营、研修班、系列沙龙、微演讲等活动。同时,为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搭建平台、开展思政课共建活动,参编《国家公祭读本》小学版、初中版和高中版等系列教材教案,建立“大思政课教案库”,推出“民族苦难与国家记忆”“南京暴行的国际影响”等一批特色课程和网络“云上思政”系列课程。用生动、鲜活的情景教学,让青少年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提高思政课宣教质效,人才队伍是关键。”纪念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纪念馆在2021年成立“大思政课讲师团”,成员为南京市大中学校教师、纪念馆研究员、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等。同时,他们邀请省市教研机构、高校专家和纪念馆资深馆员等20余名教研员组成“大思政课教研室”,定期召开智库学术委员会年会、教研沙龙等研讨活动,研发课程、编写教案、完善课件。在纪念馆授课外,他们还组织讲师走进大中小学校和部队,在线上为云南省寻甸县等多地青少年直播授课,不断扩大思政课覆盖面。
“大思政课”开设多年来,一批批学生、军人、群众和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走进纪念馆,回顾惨痛历史,激发爱国热情,凝聚奋进力量。
纪念馆馆长周峰表示,未来,他们将基于南京大屠杀史实,突出国家公祭主题教育,更好发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功能,创新“大思政课”课程内容,持续推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不断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