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应急管理学科如何建设才能“炼出钢铁队伍”  “五一”前夕,在中国科技会堂,50多所高校的应急管理学院、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应急管理研究院的院长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一场应急管理学科的研讨会。在这一场内部研讨会上,围绕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发展等问题,有院长直言“应急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架构还较弱”“招生人数还较少”,也有专家郑重地说,对于应急管理学科的建设,“站位和责任非常重大”。  应急...

原标题:应急管理学科如何建设才能“炼出钢铁队伍”

  “五一”前夕,在中国科技会堂,50多所高校的应急管理学院、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应急管理研究院的院长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一场应急管理学科的研讨会。在这一场内部研讨会上,围绕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发展等问题,有院长直言“应急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架构还较弱”“招生人数还较少”,也有专家郑重地说,对于应急管理学科的建设,“站位和责任非常重大”。

  应急管理学科的发展时间并不算长。2012年,教育部修订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提出要支持有条件的高校依法自主设置应急管理领域相关专业,大力培养专业人才。到了2018年,党中央组建应急管理部,应急管理相关专业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加强。

  “学科建设要直接服务于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范维澄提到,应急管理的实践和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高素质人才是实现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现代化的第一资源,而高素质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合理、扎实的学科建设。

  在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院长张彦禄看来,全国安全应急产业年经济规模已超过万亿人民币。但令他担忧的是,“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尚处于上升阶段。”

  一组媒体报道的数据明确显示,我国应急管理系统人才缺口在40多万人,工矿商贸行业应急管理人才缺口在200万左右,而应急管理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缺口更大。

  “目前应急管理学科的培养规模小、院校少、学生少。”在应急管理大学(筹)党委副书记、华北科技学院校长张瑞新看来,应急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培养课程、教学等方面都处于起步阶段,不能够满足各个层次对防、抗、救、治灾害和事故的要求。

  张瑞新发现,过去消防人员只需要负责火灾现场的处理,而如今社会中只要出现了紧急救助的状态,消防人员都要立即响应。在他看来,如今进入了“全灾种、大应急”的时代。

  但问题在于,“由于我们设立的面对灾难性、综合性理论知识体系架构还不很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较为脱节,难以培养处理各种灾害类型的队伍。”张瑞新提到,如今应急管理学科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去满足自然灾害事故预防、控制、救援、恢复的要求。

  “应急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像部队里的士兵军官一样,只要学了这个主干专业,就能够在突发事件、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在他看来,学科的人才供需不足,满足不了结构性的需求,背后的原因在于应急管理学科知识体系的探索还未达成共识,技术和理论知识的融合还没有完全深入。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党委书记杨思全也有相同的担忧。在他看来,只有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防灾减灾救灾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才能锻炼出一支能应急应灾、“能打胜仗”的队伍。

  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名单,截至2022年6月30日,除军队单位以外,全国高校共有36家单位自主设立了应急管理、卫生应急管理、安全与应急管理等二级学科,6家单位自主设立了应急管理相关交叉学科。

  疫情过后,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站在了重要的历史方位,如何应对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如何紧跟需求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如何建立完善的知识培养体系?这一支教育队伍面临着一系列的关键性问题。

  研讨会上,张瑞新认为高校在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上的定位要“因地制宜”“各尽所能”。他提到,自然灾害和事故有着明显的区域特征,从东北到西南地区,各地面临的自然灾害种类不同,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上也要所有侧重。

  他建议,高校可以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探索“招培用”一体化政策。如应急技术与指挥、安全监管等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为相应的部门工作,以此来解决人才的供需关系。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一级首席科学家,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应急科学研究院院长齐庆杰建议,要继续探索顶级院校+特色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数字化时代,人民群众对政府应急管理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涉及事前精准预测预警、事中快速及时响应、事后快速恢复,科学决策、高效处置、及时发布相关信息的能力。”中国科学院大学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焦建彬说。

  他建议,必须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应急管理体系的数字化改造,通过智能化手段将所有涉及应急管理的事项纳入统一流程,以线上信息流、数据流为主线,促进线下业务全面优化,实现以部门为中心向以应急事件处置为中心的转变,从而打破各个部门间的条块分割,提高处理事件效率。

  《“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曾给出了一条清晰的蓝图:到2035年,建立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大国应急体系,全面实现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格局。

  要达成此目标,从应急管理学科知识体系搭建到教师队伍建设,诸多问题还等待专家进一步商讨。

  在研讨会上,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李平发出倡导:建设应急管理学科体系是破解现有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瓶颈问题、实现应急管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要。“大家坐在一块儿,都从事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见习记者 杨洁)

(责编:郝孟佳、孙竞)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