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引导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更加关注原始创新,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鼓励学生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创新的实践动能,4月4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天文与天体物理前沿科学研究所、共青团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会联合主办的教育创新系列讲座之《原始创新:科学道路上的从0到1》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办。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

  为引导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更加关注原始创新,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鼓励学生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创新的实践动能,4月4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天文与天体物理前沿科学研究所、共青团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会联合主办的教育创新系列讲座之《原始创新:科学道路上的从0到1》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办。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魏锐主持,线下线上参加人次逾22万。

“原始创新:科学道路上的从0到1”讲座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

葛健教授

  本次讲座邀请科学院空间先导地球2.0科学卫星背景型号研究的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讲席教授葛健作为主讲嘉宾,分享其在原始创新方面的个人经历、体会与思考。

  活动伊始,葛健教授从近期引发热议的ChatGPT话题切入,强调人工智能时代从0到1的原始创新思维或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呼吁学生和青年科研人员要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进行深入思考。他以邓稼先、叶叔华、James Gunn等杰出科学家的故事为例,总结原始创新科学家的特质,即对科学执着的热爱、从无到有的冒险精神、持续努力和百折不挠的坚持。

  对于如何培养高中生进行原创性研究,葛健教授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关键步骤,包括遵循自己的兴趣,调研相关的研究领域,提出关于“是什么”“如何”“为什么”的问题;学习关键概念,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和概念的组合,大胆想象并提出新想法和假设;计划和执行,试错是至关重要的过程;产生新的结果,研究新结果中的不确定性,得出结论并给出置信度,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最后,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姜碧沩教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她表示,对于科研工作要不断追问“为什么”,保持对科学的热爱至关重要;同时要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从0到1的创新非常重要,从1到2的坚持也尤为关键,任何领域都需要持续有深度地研究。(郑晓时)

[ 责编:丛芳瑶 ]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