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高校学科群建设如何实现1+1>2?学科群一方面使具有共同性和互补性的学科汇聚以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科领域内“通才”;另一方面,也使高校传统优势学科获得来自其他学科的新鲜血液,使人才培养从单一学科的“学术圈地”,走向多学科交叉融合,获得学科创新和突破。2月上旬,河南省教育厅联合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公布河南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群)培育建设名单,确定培育建设13个河南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群...

原标题:高校学科群建设如何实现1+1>2?

学科群一方面使具有共同性和互补性的学科汇聚以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科领域内“通才”;另一方面,也使高校传统优势学科获得来自其他学科的新鲜血液,使人才培养从单一学科的“学术圈地”,走向多学科交叉融合,获得学科创新和突破。

2月上旬,河南省教育厅联合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公布河南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群)培育建设名单,确定培育建设13个河南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群)。

当前,建设学科群已成为各高校学科发展的趋势。据悉,第一轮“双一流”建设中,除了国防科技大学外,包括北京、上海等地的42所一流大学共提及建设352个学科群。如北京大学以“30+6+2”的方式组织学科建设项目,其中重点部署理学、信息与工程、人文等6个综合交叉学科群;清华大学构建包括学科领域—学科群—学科三个层次的学科建设体系,建设建筑学科群、土木水利学科群、核科学技术与安全学科群等20个学科群;上海交通大学重点建设船海工程与科学等17个学科群……

高校走向“双一流”的新路径

学科群是将相关学科围绕某一共同领域有序结合在一起的学科群体。一般来说,学科群具有“主干学科—支撑学科—相关学科”三个组成部分。其中,主干学科是学科群的轴心,规定了学科群的主要发展方向;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为学科群发展提供技术、方法和思维上的有效协同。

业内人士介绍称,学科群的出现,一方面是人类知识生产组织方式变化的自然产物,“个体的”“无关联”的知识生产正向“大规模有组织”的生产转变,通过学科“建群”的方式打破学科壁垒,使具有共同性和互补性的学科汇聚以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科领域内“通才”;另一方面,也使高校传统优势学科获得来自其他学科的新鲜血液,使人才培养从单一学科的“学术圈地”,走向多学科交叉融合,获得学科创新和突破。

例如,于1973年创办的日本筑波大学,在学科制度建设中取消了传统的学部制和讲座制,而采用学科群的制度结构,建立如基础学群,生物、文化学群,经营、工学学群,医学专门学群,体育专门学群,艺术专门学群等,发挥综合化育人、科研及社会服务功能,使得传统学科的边界逐渐模糊,加快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可以说,学科群已成为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走向“世界一流”的另一路径。

注重问题与需求导向

学科群是多学科的有机综合,但并不是简单的学科“抱团取暖”。高校通过建设学科群整合资源,以适应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并给予传统学科活力,让其成为提升高校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虽以学科为基本单元,但学科群的建设却往往能够产生1+1>2的效果。

学科群作为支持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组织结构,愈加需要承担起促进知识发现与交叉融合的内在使命。所谓交叉融合,表现在强弱学科可集成互补、辐射带动,促进学科群内强弱平衡、并行发展。组建学科群,可实现学科资源的合理配置,在一定范围内共享仪器设备、科研场所、办学经费、师资队伍等科教资源,使学术资源发挥最大效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高峰”带“高原”的效果,带动学科群内相对薄弱的学科快速发展,进而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整体质量与水平。

此外,与传统单一学科建设不同的是,学科群的建设格外注重问题与需求导向,尤其面向国家、地方战略需求以及行业前沿。

如围绕江苏省化学工业高端化的重大需求,南京工业大学建设以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为核心的学科群,以材料学和工程学、生物学、化学等学科交叉领域为切入点,聚焦化学化工、高性能膜、生物制造等方向,具有典型的行业特色;北京科技大学则结合当前国家科技兴安的战略需求,依托金属矿山高效开采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发挥安全技术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与材料、机械、信息等重点特色学科群的协同效应,建立了涵盖矿山安全应急救援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救援装备研发、应急救援人才培养一体化的综合研发平台,为我国打造国际一流矿山应急救援体系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山大学对接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发展海洋学科群,完善涉海学科学位点布局,建成国内首个海洋生物天然产物化合物库、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及6000吨级海洋综合科考船,培养深远海高端专业人才。

学科群建设既可以为国家建设与地方、行业发展造血,也可以将地方、行业特色融入学科专业,提高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打造高校自身的优势特色学科。

如兰州大学依托西部特殊生态环境等优势,以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等一流学科为基础,组建涵盖地理学、核科学与技术、力学、民族学、敦煌学等7个特色优势学科群;河北大学重点打造燕赵文化学科群和生命科学与绿色发展学科群,成立燕赵文化高等研究院和生命科学与绿色发展研究院,提高了科研创新能力,成为学校新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学科群建设任重道远

学科群的重要性日益显著,但我国高校推进学科群组织建设仍任重道远。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认为,对于高水平大学而言,由“一流学科”向“一流学科群”转变的关键,就在于在科研上改变此前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组织范式,更多地尝试以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为中心。

一方面,可以建立起综合化的新型内部组织架构,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将分科大学结构改为学部制,形成了“学部—学科—讲座”的内部结构,使同学部内的学科保持连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研究中心等组织,采用“学科特区”的方式支持学科群的发展,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建有包括Bio-X研究中心等在内的多个跨学科研究机构以促进学科群发展,形成了传统学科组织与一批独立的实验室、中心和研究所并置的新型科研平台,通过创新载体激发学科群发展活力,为学科群成长提供契机。

而我国教育部近年来的集成攻关大平台建设,集成多学科、多学院以及企业等多种力量,围绕明确的目标任务集成攻关、展开布局,正成为推动学科群建设的有力抓手。

相关专家认为,学科为王的时代,学科布局应“有所为有所不为”,质量与特色才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好与高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群,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学科群建设走深走实,使座座“高峰”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矗立,推进我国产业发展,是高水平大学向“世界一流”迈进的应有之义。(实习记者 孙 越 通讯员 那 娜)

(责编:郝孟佳、李依环)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