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本报记者 赵婀娜 吴 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古朴的老主楼前,有一条路被喻为“星空之路”。每到夜晚,华灯闪耀,路面上便投射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成果,这其中,凝聚着北航人的智慧与心血。  行走在北航校园,航空航天元素随处可见。走进北航课堂,更能体会强烈的空天报国情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本报记者 赵婀娜 吴 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古朴的老主楼前,有一条路被喻为“星空之路”。每到夜晚,华灯闪耀,路面上便投射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成果,这其中,凝聚着北航人的智慧与心血。

  行走在北航校园,航空航天元素随处可见。走进北航课堂,更能体会强烈的空天报国情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学生工作相互浸润、三位一体的思政育人体系,将空天报国情怀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将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记者走进北航课堂,感受了“大思政课”的鲜活生动。

  一堂启智润心的思政课

  提前半小时登录网课平台,已有100多名学生在等候。课前3分钟时,在线学生已有500多名。思政课教师付丽莎的讲座,这群00后的学生很期待。

  “百年党史 人民写就——党的二十大报告之‘人民’视角”,屏幕上,讲座标题的红色底色与付丽莎胸前的党徽交相呼应。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了上百次。如何理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付丽莎娓娓道来。

  一条时间轴缓缓展开,一张张照片随之出现。

  一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图片吸引了学生的目光。

  “大家猜猜看,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工作人员,平均年龄是多少岁?”付丽莎问。“24岁?”“35岁?”“40多岁?”不到1分钟,讨论区已有120多条回答。

  “事实上,答案是‘无法计算’。”付丽莎顿了顿,解释道,“提到‘两弹一星’,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科研工作者,但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不仅有科研人员,还有许许多多人。”屏幕上,参与“两弹一星”相关任务的省区市、科研院所、工厂数量等映入眼帘。

  “国防科技事业是千千万万人的事业。靠的绝非几个人、几群人,而是几代人,背后还有大量的无名英雄……”付丽莎的话语虽轻,却温暖有力。

  “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沈元学院大一学生史忠明在留言区这样写下。

  如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学期,电脑里的备课资料已经积累了39GB!”付丽莎一边说一边展示,“思政课除了讲‘顶天’的宏大叙事,还需要‘立地’的具体实事。要结合同学们的生活实际,不断更新、持续备课。”

  记者看到,备课资料中,有“两弹一星”元勋故事,也有北航校友采访实录;除了照片、纪录片,办公室里还有不少航空航天相关的老报纸、老邮票。“这些都是我上思政课的独门‘道具’!”付丽莎说。

  “我们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将北航的空天报国传统作为教学案例,把思政课讲出‘专业情’。”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高宁补充道。

  前不久,北航举行了“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思政课”集体备课会,付丽莎入选了全国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师生巡讲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宁说,“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将持续推进思政课守正创新,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北航的红色基因与文化、空天报国情怀融入教学实践。”

  一堂有滋有味的专业课

  北航南湖畔,一个女孩静静仰望天空,身侧是一本航空航天概论教材。这座名为“憧憬”的雕塑,承载了许多北航人的共同记忆。

  航空航天概论是北航大一学生的必修课。不久前,循着史忠明同学的课表,记者来到课堂。

  翼展16.4米、灰色机身上写着红色的“北京—1”——授课教师万志强正向同学们介绍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屏幕上是“北京一号”的照片。这是新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架轻型旅客机,也是北航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学长们的团结一致、敢为人先,让我深受鼓舞。”史忠明感叹。

  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首架C919大飞机正式交付……课堂上,中国故事、北航故事还有很多。在万志强看来,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就像教学内容中的一颗颗珍珠。“你会发现,听到这些时,学生的眼神变得更热切、更专注!”万志强说。

  “刚入校时,一些同学对空天报国的认识相对较少。将航空航天发展历程结合知识点有机融入,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万志强说。

  效果如何?万志强拿出一沓自己珍藏的学生们写的学习心得。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学生王晨,结课后手写了12页的总结:“星辰大海,可望亦可及。我愿以我所学,为航空航天事业保驾护航。”

  在北航,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学生工作教师集体备课,把专业情怀融入思政课,也用思政元素点亮专业课。

  “再去听听王文文老师的课吧!”付丽莎向记者推荐自己的备课“伙伴”。王文文是北航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党委书记、大学物理授课教师。两位不同学科的80后教师,时常一起讨论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

  来到王文文的课堂时,她正讲授波函数和定态薛定谔方程。“德国物理学家玻恩提出了波函数统计解释。他的经典专著《晶格动力学理论》的合著者黄昆,在英国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为我国科研和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王文文娓娓道来。课上,有物理概念和方法,也有科学精神、家国情怀。记者了解到,王文文与团队建设了课程思政案例库,在教学中润物无声地融入思政元素。

  北航教务部负责人介绍,如今,从航空航天概论、大学物理等课程出发,北航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已覆盖所有学院和专业,推动课程门门有思政,让专业课讲出思政味。

  一堂知行合一的实践课

  冬日夜晚,北航沙河校区主楼六层的灯光依然明亮。已近寒假,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卢小祝仍在实验室收集实验数据。

  卢小祝的导师是党的二十大代表、北航电磁兼容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东林。“苏老师常教导我们,开展从‘0到1’的探索性研究,必须多实践,在第一现场发现、分析和解决真实问题。”为了获取宝贵的数据,卢小祝多次赴一线开展电磁环境测试:夏日,阳光暴晒、蚊虫肆虐;冬日,寒风彻骨、滴水成冰……

  “辛苦吗?”面对记者的问题,卢小祝想了想说,更多的是学以致用的成就感,“用自己的所学解决电磁兼容问题,服务国家需求,很自豪,也有了更强的使命感。”

  苏东林鼓励学生奔赴一线,通过项目合作、实习实践,把电磁兼容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交谈中,她向记者展示了一条短信:“苏老师,向您汇报:学生参与的装备刚才经过天安门接受检阅。您说过,我们参与的工作要服务国家,要瞄准高精尖。您的教诲时刻提醒我,不忘爱国初心,牢记强国使命!”这是国庆70周年阅兵那天,一名毕业生发来的信息。几年过去,苏东林一直舍不得删。

  如今,苏东林与团队已培养出200余名奋斗在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国产航母等重大工程一线的电磁兼容技术骨干。在她看来,“作为老师,看到学生们茁壮成长、不负期待,是最骄傲、最幸福的时刻!”

  上好大思政课,要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北航注重打造社会课堂,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锤炼学生知行合一的作风。除了科研实践,学校还建立了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社会实践的制度。今年寒假,又有多支学生实践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实干践行空天报国。

  “空天助农”实践队大三学生白佳毓,正开展植保无人机调研。去年暑假,她回到自己的家乡河南太康县,在田间地头了解无人机的应用推广。今年寒假,她扩大了调研范围,用专业知识助力乡村振兴。

  史忠明也迎来进入大学后的第一次社会实践。他加入了由付丽莎担任思政导师的“星火”实践队,回到高中母校,向学弟学妹们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自己亲历的北航师生的奋进故事。

  准备宣讲素材时,史忠明特意重温了学校党委书记赵长禄在大一新生入学时讲授的“思政第一课”。这次课程的标题,已被他和全体学生记在心底:心怀国之大者,矢志空天报国!

[ 责编:田媛 ]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