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 通讯员彭蓓)11月19日至20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主办的首届“理解中国”国际青年学者跨学科论坛(简称YES)在线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和观众跨越空间的界限,共同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国际交流活动。论坛全程由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德籍特聘研究员大卫·巴拓识(David Bartosch)博士主持。 积极学习中国文化 增进理...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 通讯员彭蓓)11月19日至20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主办的首届“理解中国”国际青年学者跨学科论坛(简称YES)在线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和观众跨越空间的界限,共同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国际交流活动。论坛全程由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德籍特聘研究员大卫·巴拓识(David Bartosch)博士主持。
积极学习中国文化 增进理解与合作
开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珠海校区管委会主任王守军首先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向与会来宾们表示了诚挚的欢迎。他从“understanding”的中文意思“懂”的解读讲起,认为要读懂一个国家,就要知晓和尊重它的历史与文化,要承认和接纳它的传统与精神理念。王守军引用孔子的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来说明,世界上不同源流的文明和文化真正的相处之道是求同存异,包容并蓄,和衷共济,和合共生。因此,在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全球性影响的重要国家之时,世界青年理解中国与中国青年理解世界,是青年朋友们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本次论坛汇聚多方专家学者、采用多种方式、从不同学科视角研讨“理解中国”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希望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朋友们能够通过本次论坛,促进对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理解,同时能够携手共进,致力于共创世界美好未来。
中国前驻冰岛大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济南大学客座教授王荣华介绍了目前世界对中国文化了解的三种基本状况,认为能否正确地认识中国是当今世界一件迫切的事情。他结合对具体实例的剖析,指出要促进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必须批评冷战思维。此外,他还强调世界对中国文化了解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学者、中国人自己。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暨全球图书业务总裁汤恩平(Niels Peter Thomas)博士在之后的主题致辞中首先介绍了施普林格·自然是全球最大的学术出版商,在中国与70多家中国出版机构长期合作,致力于将中国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全球科学界。汤恩平博士还提到,要建立跨文化的优秀出版物,需要出版商、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努力。出版商需要认识到自己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责任,建立相应的商业模式,提高出版物的国际影响力。作者们需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同时读者也应该以开放的态度去接纳不同文化元素。
之后,五位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中国文化研究领域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匈牙利布达佩斯长期可持续发展中心教授古哲明(Attila Grandpierre),北京京西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理事长及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Michael Crook),美国塔夫茨大学教授及全球化与文化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莉迪亚·阿米尔(Lydia Amir),印度马德拉斯发展研究所教授阿南塔·库马尔·吉里(Ananta Kumar Giri),分别为研讨会带来了精彩的视频致辞。他们在致辞中提到,本次论坛虽然给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年轻人一个相对有限的相聚时间,但却带来了读懂彼此、理解互信的无限空间。中国在崛起,并将对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了解中国文化是非常必要的。他们鼓励国际青年学者们要积极学习中国文化,相互增进理解与合作,才能共创美好的未来。
来自赤道几内亚共和国的苏锐博士(Dr. Jesus Pierrot Godoua Imendji)代表参会国际青年学者,以《中国与非常发展的共生关系》为主题进行中文发言。他是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副秘书长,也是非洲国家丝路国际商务中心国际部部长。苏锐博士强调了当代中国发展在世界进程中的关键意义,以及中国与非洲在未来携手同行的重要性。
据介绍,“理解中国”国际青年学者跨学科研究论坛以中国文化为核心,将每年汇集全球各国正在研究学习中国文化的青年学者群体,邀请他们从一个既定的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主题出发,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畅谈理解中国文化的心得体会。“理解中国”论坛以跨学科的研究讨论方法为出发点,鼓励国际青年从人文、科学、艺术、经济等不同学科的视角共同探寻中国文化的深厚魅力。作为青年学者的学术集合点,来自10个国家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和青年学者们共同构成了本次论坛的主要群体。同时,还邀请到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年长知名学者作为学术领头人,与青年学者共同对话,给予建议。“理解中国”展示的是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是世界青年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在此,世界青年共同搭建起一座文明互鉴、和平共赢的桥梁,在共同的经历中创造共同的未来。
与会学者在线合影 通讯员供图
认识中国 理解中国
在主旨学术演讲环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学教授李焕然(Prof. Dr. Harvey Lederman)以“王阳明论良知”作演讲。他着重从王阳明的“良知”一词入手,首先介绍了“良知”一词从孟子到王阳明的概念史。他认为,王阳明的“良知”是指一种内省的认知,也与自我导向的、肉体经验相关联,具有普遍性。“良知”是一种自发的非刻意的反应,也是道德的源泉,是一种“源知识”。然后,李焕然教授用分析哲学的方法,以大量王阳明文本节选为例,深入解释了“良知”一词在阳明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中蕴含的多层面的内涵。在演讲后的讨论中,观众们就如何理解王阳明的良知,以及如何研究良知学,向演讲者提出了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文化与创意学部院长Holger Briel(霍尔格·布里尔)教授近年来一直在观察中国现代科幻小说的发展。在此次演讲中,他对自己在中国未来主义(Sinofuturism)和中国科幻小说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了阐述。他介绍了世界科幻小说自70年代起的状况及其核心主题,总结了中国90年代起科幻作品的发展总体趋势与特征。并且以两部中国科幻代表作及其作者为例(陈楸帆《荒潮》、韩松《安检》),分析了中国科幻作品中关注的核心命题,例如生态环境、文化遗产、社会流动性和包容性等。
在论坛讨论环节,国际青年学者纷纷从自己的专业和研究领域出发,表达自己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理解。在新加坡-剑桥 CREATE 研究中心工作的德籍研究员亚历山大·孔丁斯基博士(Dr. Aleksandar Kondinski)回顾中国一些最具全球影响力的发现,并概述由此衍生的新兴文化和环境挑战将如何对现代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他还讨论了如何开发可以同时造福中国及世界的通用数字技术和材料技术。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全球化智库研究员、来自巴基斯坦的明竺(Zoon Ahmed Khan)讨论了青年组织和个人——包括“全球青年领导者对话项目”——在帮助青年人构建共同经历、共同叙事,共同存在以及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所起到的作用。她强调,将全球社群团结在一起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愿景,其目的是解决全世界人民所面临的真实和具体的问题。来自克罗地亚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助理教授、外国专家高山博士(Dr. Goran ?ur?evi?)的演讲以《反观世界:汉代和罗马镜中的过去和未来》为题,主要围绕当下的学者如何利用镜子等具体的考古文物来构建关于社会考古学的知识,并且借此阐释了汉朝和罗马帝国的思想和理念。来自新加坡的舞蹈家林家怡(Lim Jia Yi)目前在北京舞蹈学院就读编导方向硕士研究生。她阐述了中国的民族民间舞的性质,作为国家的“名片”,既是人民的民俗传统,往往也能够体现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同时,作为新加坡第五代华人,她分享了如何通过中国舞蹈追根溯源,感受其文化浸濡给予的思想启发。她提倡舞蹈可以作为一种超越国界的语言和文化载体,成为认识中华文明的重要路径。
来自俄罗斯的哲学博士郭惟(Dr. Victoria Sukhomlinova)分析了“文化”在非西方哲学话语中的运用和反思。她认为,因为文化有助于协调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所以这是超越欧洲中心主义世界观的关键任务之一。同时,她认为中国新儒学家们为建立“文化”的另一种本体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们的作品中,西方哲学词汇是诠释古典儒学遗产的工具。
来自南非、目前就读于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本科生亚历山德拉·谢利-罗斯·马特希(Alexandra Shelly-Rose Matthee)介绍了自己对中国的“人类世艺术”的理解。在她看来,“人类世艺术”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注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展示人文与环境的交集,来触及人文的核心方面。她认为“人类世艺术”对其它文化和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探索中国的“人类世艺术”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理解中国”国际青年学者跨学科研究论坛是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精心打造的品牌活动。首届论坛聚集了不同专业的国际青年学者,加强了中外青年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在交流研讨中分享着前沿成果,这既开拓了视野,收获了友谊,也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
原标题:首届“理解中国”国际青年学者跨学科论坛在线举行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函camelboy#163.com联系,会在24小时内删除。
Notice: The articles / pictures and other manuscripts that this website notes as the source of manuscripts from other media are reprinted manuscripts, which does not mean that they agree with their views or confirm the authenticity of their contents. If the reprinted manuscript involves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by letter within two wee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