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流大学不能培养连饭碗也找不到的人,但一流大学培养出来的人决不能仅仅为了饭碗。”日前,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王寒松教授在“形势与政策”课上,勉励大工学子要自觉服务国家需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哲学博士出身的王寒松自2016年到任起,坚持每年上两次“形势与政策”课,通过关照历史进行哲理分析,结合时政新闻分享切身体悟。  校领导给学生上思政课的传统在大连理工大学由来已久,可追溯到建校初期。...

  “一流大学不能培养连饭碗也找不到的人,但一流大学培养出来的人决不能仅仅为了饭碗。”日前,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王寒松教授在“形势与政策”课上,勉励大工学子要自觉服务国家需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哲学博士出身的王寒松自2016年到任起,坚持每年上两次“形势与政策”课,通过关照历史进行哲理分析,结合时政新闻分享切身体悟。

  校领导给学生上思政课的传统在大连理工大学由来已久,可追溯到建校初期。新中国成立前夕,一批红色教育家、海外归来的爱国知识分子和工农知识分子齐聚大连,他们有的是来自革命老区延安的共产党老干部,有的是通过地下党组织在国民党统治区招聘的心向共产党的专家、教授,他们怀着对解放区的向往,饱含强烈的家国情怀来到大连,共同筹备大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前身)。1949年4月15日,这所面向中国工业体系建设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成立了。自诞生以来,党的红色基因便深深融入学校的血脉。

  学校的老一辈创校者吕振羽、李一氓、屈伯川等人都来自革命老区,是经过革命斗争考验的共产党员。学校继承了老解放区办革命大学的传统,坚持党的领导,从建校之初就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1949年10月,学校招生的第一批学生到校不久,并没有直接开展专业学习,而是进行了为期两个月零十天的思想政治学习。1949级化工系校友鲁谆说:“我选择这里,就是因为这是一所共产党办的大学。刚进校,学校就组织新生进行了集中政治学习,对我们树立革命的人生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950年7月,学校成立政治教研室,并逐步开设“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基础”三门课程,成为在新中国首批主动开设思政课的高校。

  王寒松说:“大连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光荣的传统和历史底蕴,老一代大工人怀着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对学生成长的关切之情,在建校之初积极参与政治教研室建设,让大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处在全国领先位置,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既是对思政课的早期探索,也是大连理工大学红色基因的重要来源。”由于老一辈创业者的艰苦经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成了学校教育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新中国高等学校与旧大学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思政课开设初期,面对教师短缺的困难,学校党政领导班子纷纷走上讲台,为学生作辅导报告,解读当前的形势和任务,这种校领导带头上思政课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至今。除了党委书记王寒松的“形势与政策”课外,校长郭东明以及学校十余位副书记、副校长也纷纷走进课堂,与青年学子对话,担任小班研讨主讲教师。“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是大连理工大学在全国最早开创形成的教学模式,顺应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富有朝气、自我选择性强的思想特点,取得了良好效果,还作为原型被写进中宣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并向全国推广。

  近年来,在充分发扬小班研讨优势的基础上,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开展教学创新改革,并将思政课与互联网融合起来,在有深度的理论教学基础上,继续探索融合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启发性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生动、有激情的实践体验中增强理论学习的实效性和获得感。围绕教学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每周提前到网站选择不同的讨论主题参加“形势与政策”的“沙龙式”讨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室利用“经典的味道”微信公众号,将思政教育放进学生的“口袋”里,让学生走近经典、阅读经典、品味经典,线上分章节导读、录制“夜读静思”有声书;线下邀请国内名家开展“名师带我学经典”专题讲座、本院教师定期开设读书沙龙辅导,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每学期末在全校近两万名学生中开展研读经典优秀征文评选活动,几年来,活动覆盖学生超过6万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组将文艺展演引入课堂,教师总主导,学生当“主演”,不久前,还结合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举办了“壮丽七十载激扬报国志放飞青春梦——大工青年学子庆祝建国70周年优秀作品展演”活动。

  深植于创校之初的红色基因,在大连理工大学七十年思政课的创新发展中传承不息,并随着数十万的莘莘学子远播各地。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