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觉得思政课会是冗长的老生常谈,没想到很精彩,是有思想、有反思的课,一听就不想停下来。”“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一开始大家都坐在后排写作业,后来都抢前面的座位听课。”…… 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两年来,青海省各高校打响思政课质量提升攻坚战,发挥思政课教师主导作用,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引导大学生深度参与思政课教学,使思政课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攻坚战取得明显效果...
“本来觉得思政课会是冗长的老生常谈,没想到很精彩,是有思想、有反思的课,一听就不想停下来。”“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一开始大家都坐在后排写作业,后来都抢前面的座位听课。”……
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两年来,青海省各高校打响思政课质量提升攻坚战,发挥思政课教师主导作用,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引导大学生深度参与思政课教学,使思政课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攻坚战取得明显效果。
创新思政教学新模式
“同学们上课前没有养成做预习的习惯,课上的内容听不懂跟不上,自然就没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课堂也就死气沉沉。”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金培玲老师在谈起曾经思政课上课的情形是说道。 “成功的教学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提前抛出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同学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也就可以放心大胆地跟同学们互动了。”
青海师大的学生马海霞说,“原来的思政课,老师在上面讲,我们在下面也不会认真听。而自从将青藏高原的五个特别精神融入到思政课的教学,课本内容是自己老师编的,里面都是一些感兴趣接地气的小故事,比以前有意思多了。”
该校依托围绕五个特别精神育人主线,将五个特别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和课外拓展整个过程中。这一教学模式,“抢救”了这一相当重要却又“乏味”的大学必修课——让那些为了学分不得不来听课的学生,不再“来了不听,听了不会”。
青海民族大学鼓励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有些专题安排学生讲课,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互动性,把思政课教学由“相互忍受”变成了“共同享受”。在教育部“践行核心价值观,凝聚最美中国梦”全国高校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中,青海民族大学彭毛卓玛同学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公开课荣获“2017年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二等奖”。
青海大学针对大一新生的特点,让学生制订“大学成长成才发展规划”、“撰写一封家书”等方式引导学生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一封家书”成为一个载体,让学生在家书中抒发情感,让学生明礼诚信,学会感恩。
青海大学学生赵晨浩说,‘写一封家书’活动让我感触很深,因此我下定决心,在大学生活中一定要珍惜美好的时光,把握当下,学会感恩父母,感恩我所拥有的一切。”
实践让理论更接地气
每年的寒暑假,对各校大一大二的学生来说,都特别忙碌充实。因为每一个人的手中,都有一份不同的必须完成的作业——根据不同调研主题,完成一份调研报告。
青海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不断的探索中,开展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实践教学,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因课施教,一课一书”“五个一”实践教学体系。
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刘佳明同学所在小组,开展了“模拟法庭”实践活动,同学们着装整齐,分工明确。在庄严肃穆的法庭里,在神圣威严的国徽下,向大家展示了一场意义深刻的模拟法庭审判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和前来观看的同学们感受到了法律的威严与正义。增强了法律意识,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更加明确的判断能力和思考方式。扮演被告的同学感受最深,感受到了法律的威严与震慑,他说自己这辈子都不会知法犯法。”刘佳明介绍道。
“青海省各高校采取了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通过项目化实践,学生对思政课的看法正在悄然改变,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思政课像一次精心设计的旅途,步移景换,充满惊喜。同时,重构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虽然依旧是‘导演’,但‘主演’却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担当。”青海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高校思政处处长王利说。
“社会实践中,我们下基层进农村、进社区、进工厂,我们与农民、居民、工人沟通交流,我们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不再是我们试卷上的考题,而是为民造福的理论政策。”这是学子们共同的心声。
特聘教授为学生授课
“从文化定位上来看,青海境内多民族聚居,各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渗透、共生,使青海这方土地自然成为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省份……”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术报告厅内,谢佐教授的专题讲座让师生们直呼“过瘾”。
谢佐是青海省民俗大师,省政府参事室原参事,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青海省文史研究馆荣誉馆员,同时也是青海省高校思政理论课“特聘教授”。
“特聘教授”的称谓,源自2014年9月起青海实施的全省高校思政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即以“特聘”的形式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邀请一批专家、学者,为省内各高校师生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青海省委教育工委、省委宣传部为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构建思政课教学人才新体系而推出的创新举措。
“特聘教授”制度实施后,青海首批35位“特聘教授”一上岗,即刻以渊博的学识、轻松的授课、趣味化的讲解为青海高校的思政课注入了新鲜血液。随后几年,青海又陆续聘请了77位精英,如今,一支功能强大、人才济济、高端智库型的“特聘教授”队伍已经建立起来。几年来,112位“特聘教授”已在各高校连续举办1000余场讲座,场场爆满。同时,青海省按照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关于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制定了实施意见,并邀请领导干部进校园与青年学生深入交流。
“党史理论、历史文化、民俗民风,法律法规、民族团结、道德修养、政策形势……‘特聘教授’的课程设置富有针对性,讲课内容别具一格,不仅拓宽了高校学生的眼界和视野,激发了他们对思政课学习的兴趣,也为老师们寻找更贴近学生、更具吸引力的思政课提供了方法借鉴。”王利说。
时时处处皆育人
青海民大围绕思政改革的格局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使学习、创业成为审批和管理学生社团的主题。“现在校园中参加学习和创业社团的人数不断增多,习近平治 国理政研习社、创业服务协会、IT实践社、科技协会等这样的社团成为了校园主流社团。”青海民大社团联主席秦苗苗这样说道。
经过全方位系统性的思政教育改革,民大校园中的读书气氛变得日渐浓厚,第二届“超星杯”读书系列活动吸引了不少学生,图书馆馆长那成英说:“今年图书馆的入座率和借书率有了明显上升,读书系列活动比去年活跃很多,其中图书视频大赛、知识竞赛、征文大赛、图书信息检索大赛等活动深受同学们喜爱,参加人数多,效果特别好,这说明今年学校的思政教育改革是卓有成效的。”
青海师大自大学生德育提升工程实施以来,学生日常行为发生了明显转变,自觉自律的思想明显增强,勤学守纪的意识不断强化,崇德明礼逐渐成为校园的一种风尚。校党委副书记梅岩表示:“德育工程实施后,校园里师生问候多了、文明礼让多了、进图书馆自习室多了、维护集体荣誉多了。德育提升工程已经成为青海师大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与有力抓手。”
“师大的学生懂礼貌,素质高,热情阳光,我们很高兴能吸纳这样的人才。”在一场全省毕业生招聘会上,用人单位给予师大学生这样一种评价。
……
小切口、大主题、全过程、全方位、全参与,既是青海省高校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的鲜明特征,又是突出成效。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青海省各高校除了守好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把好“主渠道”,更是打破“围墙”,让思政课走出教室,与实践结合、与生活结合,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立德育人的格局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