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老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学生们酩酊大睡、或玩手机、或学其他学科。百人的大讲堂,真正听课的人却没几个。 曾经,说到这个情景,很多人都会联想起思政课。而提起这门课,有的人会说,这是一门“打酱油”的课,上课靠“混”,考试靠背,过后便忘,学的什么内容却一点儿没记住…… 思政课为什么会出现“混”的情况? 4月21日下午,记者来到北京师范大学,趁着课间休息,溜进教室悄悄地“蹭”了一堂思政...
课堂上,老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学生们酩酊大睡、或玩手机、或学其他学科。百人的大讲堂,真正听课的人却没几个。
曾经,说到这个情景,很多人都会联想起思政课。而提起这门课,有的人会说,这是一门“打酱油”的课,上课靠“混”,考试靠背,过后便忘,学的什么内容却一点儿没记住……
思政课为什么会出现“混”的情况?
4月21日下午,记者来到北京师范大学,趁着课间休息,溜进教室悄悄地“蹭”了一堂思政课。本想了解一下学生们“抬头率”的情况,记者却被台上女老师生动幽默的课程吸引,静静地听完了整堂课。
课后记者了解到,这堂课的老师是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位副教授,她担任思政课老师已经有五六年的时间了。
“思政课确实不好上,这是大多数老师的共识。”这位老师向记者坦言,在部分学生的印象里,思政课是“可以写作业的大课”,是“背一背就能拿高分”的学分课,或是“靠点名挽留学生”的点名课。
她认为,这些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学生在面对思政课时便会失去对知识、对课堂的渴望与兴趣,进而产生抵触心理。“还有,当前部分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方法仍存在着亲和力不够的问题,教学内容过于抽象、教学方式不够‘接地气’,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这位思政课老师回忆说,一位大一新生在描述理想中的思政课时写道:我们讨厌冷冰冰的理论知识,我们想要的是有温度的、有人情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是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期待,我们应当在关注教育内容深度的同时,提升教育内容的温度,以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不够时尚等问题。”这位老师说道。
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刘佳告诉记者,确实有些学生认为,思政课是必修课中的“选修课”,对思政课消极应付的情绪。还有互联网对思政课的挑战不言而喻,由于有些教师授课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学生当然选择互联网的大世界,不愿意听“陈旧乏味”的思政课。
怎样才能让学生不“混”思政课?
“学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思政课堂,需要顶层设计者和思政教师们认真思考。”刘佳说。
在采访中记者真切地感受到,让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是思政课老师们迫切的心愿,他们一直为之而努力着。
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荣玉巧在她的课堂上发现,抬头听的学生不一定能听到心里去,不抬头的未必没在认真听课。“现在我们已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随时随地可以用手机上网查询信息。他们听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马上会打开手机搜寻相关内容。这对我们思政课教学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荣玉巧认为,思政课改革必须顺势而为,利用好手机这个移动媒体。比如利用移动媒体主动融入学生的社交圈,关注学生的留言,了解学生的心态,借机把握大学生群体的语言习惯,利用话语转化机制形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表达方式,与学生开展平等对话,让学生在被尊重、被理解和被关心中吐露心声。
“通过这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进而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接受和认同,提高课程的吸引力。”荣玉巧说。
“木铎思享”微信平台是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课程创新的一个特色产品,每天推送与课程教学相关的内容,同时开辟留言板块,增加师生线上互动,真正实现了师生“延时互动”向“即时互动”的转化,在学生中反响较好。
“这个微信平台能够让课程鲜活起来,有趣起来。比如说,在讲授过程之中,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微信平台把疑问发到平台上,助教进行后台整理之后,会有老师对这些疑问进行回答。”
除了利用新媒体提升课堂活力,更根本的还是需要老师还带动课堂气氛。
“教师要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庄重严谨的科学理论,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刘佳认为,还要鼓励学生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广泛开展讨论,构建开放包容的讨论式课堂,并且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理论需求,将思政课与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彰显不同专业特点。
思政课真的可以“混”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青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生力军,他们的价值观直接关乎社会与国家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各方面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而思政课作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同时更是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风向标”与“指挥棒”的重要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张润枝讲授思政课已经有接近20年了,她认为,思政课对于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了解”“定位”和“发展”三个方面。
关于“了解”,张润枝说:“思政课可以让学生了解自身,了解他应该有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了解自身的思想特点,了解社会和国家为大学生发展所提供的条件,让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张润枝认为,“定位”作用与“了解”作用是密切相连的,通过“了解”,使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方向、价值标准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自己在社会中、在群体中的位置、所应当承担的责任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和定位。
思政课说到底是为学生不断寻求自身全面发展而提供思想、理论、方向的指导。张润枝说,“思政课应该立足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而设定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的。”
青年在多元社会思潮中成长,而错误社会的思潮对青年思想的侵蚀与危害不容忽视。
“思政课有助于为青年一代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激浊扬清。”在张润枝看来,思政课不仅是可以帮助学生塑造正确三观、选择正确人生道路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学生家国情怀、激励学生勇担家国责任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