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在第十四届国际能源与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来自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徐锐进行了主题为“云南师范大学与CYCAN共建零碳校园示范点”的主旨演讲,正式发布了《云南师范大学能环学院大楼低碳科技评估报告》,同时,CYCAN零碳校园示范点正式挂牌。随后,CYCAN气候教育项目主管雨薇也分享了主题为“不说教的气候教育”的演讲,具体介绍了CYCAN如何开展气候教育工作。CYCAN从200...
7月15日,在第十四届国际能源与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来自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徐锐进行了主题为“云南师范大学与CYCAN共建零碳校园示范点”的主旨演讲,正式发布了《云南师范大学能环学院大楼低碳科技评估报告》,同时,CYCAN零碳校园示范点正式挂牌。随后,CYCAN气候教育项目主管雨薇也分享了主题为“不说教的气候教育”的演讲,具体介绍了CYCAN如何开展气候教育工作。
CYCAN从2007年开始在高校中推动青年进行能源调研,并在2012年推出校园碳核算工具包《校园碳核算攻略》(第一版),基于7年的经验,在2019年将项目升级为“零碳校园”项目,以校园作为先锋试点社区,推动高校低碳转型。项目通过建立学校、企业、NGO参与和青年支持的多方共同协作机制聚焦区域环境的改善,希望实现以校园转型为起点,带动社区及城市低碳转型的目的。
早前在4月11日,CYCAN与云南师范大学正式达成建设零碳校园示范点的合作意向。(点击查看,《签约!CYCAN首个零碳校园示范试点来了!》)
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小赠款计划国家协调员刘怡的见证下,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零碳校园示范试点项目签约仪式。
6月24日,2022年云南高校碳中和与低碳校园建设学术研讨圆桌会议以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同时举行。会议得到了《春城晚报》、《潇湘晨报》、腾讯网、搜狐网的报道。会议上:
开幕式由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徐锐教授主持,CYCAN张思璐秘书长、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杜国海副处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张思璐秘书长在致辞中指出,CYCAN一直以来都专注于推动青年应对气候变化。基于议题发展趋势、机构发展需求及项目优势资源,CYCAN提出零碳校园项目,以青年为中心来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的校园场景。她表示,在2021年参观能环大楼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年4月,云南师范大学成为CYCAN第一个高校零碳校园示范试点,双方共同致力于在硬件改造和学校教育方面为中国高校零碳转型提供参考和指引。她希望以本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推动能环学院作为CYCAN零碳校园示范试点的建设工作。
杜国海副处长在致辞中指出,云南师范大学一直致力于将低碳环保的理念贯彻到学生的培养和日常教学科研活动中。他强调,学校低碳校园建设工作中,能环学院作为CYCAN低碳校园示范点的建设对象,开展了极具代表性的工作。他相信,此次合作将有效促进民间组织和高等院校的连接,进一步强化低碳理念普及与科学研究的联系。
在报告交流环节,专家学者就高校零碳转型的教育与实践展开讨论。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徐锐、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许蔚、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松、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黄晶心、昆明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李法社分别从校园绿色建筑案例、低碳建筑技术、校园生物多样性教育、校园垃圾分类评价方案、低碳理念在课程思政中的融合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大会报告演讲。
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徐锐院长以全球共识下的低碳目标为背景,指出高校低碳建筑是高校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的一环。基于五邑大学教学楼高校空调系统项目、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学生会大楼、同济大学文远楼以及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等国内外高校节能建筑设计与改造案例,他指出低碳技术设计理念应以“环保、绿色、低碳”为目标,将最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等技术融入设计。接着,徐锐院长特别分享了云南师范大学能环大楼的低碳建设案例。能环大楼采用了多种光伏组件作为建材使用技术、并网接入系统技术、微网发电系统技术,以及该学院在太阳能利用研究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及应用技术,以太阳能、地热能、电能等能源为主要供能手段。能环大楼建成至今通过太阳能光伏利用技术已发电1291933kWh,减少7040吨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了整体建筑的低碳环保。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许蔚院长从低碳建筑的发展背景、基本概念、政策体系、发展方向以及技术实践等方面展开分享。“低碳建筑”一词2003年首次出现在英国白皮书中,是指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碳排放量相对较少的建筑物。值得关注的是,2011年以来,我国建筑业能源消费总量逐年上升,2019年我国建筑业自身增加值约占全国GDP的比重为7%,而建筑业全过程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却达51%。许蔚院长指出,由于建筑业的高碳排放,国家的绿色建筑政策不断深化和落实,《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办法的通知》(2021)、《“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2022)、《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2022)等多项政策的出台表明了我国在建筑行业推进“双碳”目标的决心。就低碳建筑技术的实践而言,许蔚院长强调要考虑因地制宜,通过被动式建筑技术最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空调、照明需求,通过主动技术措施最大幅度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杨松常务副院长分享了校园生物多样性教育的实践与思考。生物多样性包含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条件。云南是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高等植物种类占全国的50.1%,脊椎动物占51.4%,有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数千种。但云南的生物多样性由于种群规模小、分布地域狭窄等因素,也具有显著的脆弱性和特异性。他指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多元,在进行迁地保护、就地保护、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之外,更需要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南林业大学从学校、教师、学生多个层面展开生物多样性公众教育(又称西林实践),如学校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必修课;教师积极参与省教育厅相关条例的起草;学生的科普足迹遍布云南省16个州市。目前西林实践已获得广泛的社会关注与认可。
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黄晶心副教授分享了垃圾分类评价体系以及高校案例。自《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2017)推出以来,我国已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各地级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需要强调的是,在校园垃圾分类中,普遍存在保洁人员充当垃圾分类主体、学生垃圾分类意识不足的情况,高校垃圾分类建设具有一定的紧迫性。以云师大为例,黄晶心副教授从体制机制建设、推动源头减量、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以及宣传与文明习惯养成等方面分享了校园垃圾分类评价方案。目前,云师大已形成校园垃圾分类领导小组,确立了相关制度性文件,倡导校园绿色办公,明确了不同垃圾类目的投放地点以及投放要求。值得关注的是,通过“废弃一次性竹筷制备生物质燃料”“校园绿化肥料制备生物炭”“生活垃圾制备燃料乙醇”等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垃圾分类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昆明理工大学教务处李法社副处长分享了低碳理念在课程思政中的融合实践。在“大思政”格局下,昆明理工大学对碳中和相关课程进行了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如电力院的课程《发电厂变电所电气部分》,将环保意识、生态文明意识、崇尚科学的理念融入课堂;在建工院的课程《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中,突出工程造福人类、人道主义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性;在交通院的课程《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中,强调交通强国、绿色低碳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李法社副处长以冶能院省级示范课《工程热力学》为例,特别介绍了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方法,强调了多元教学模式、强化师资力量以及虚实结合的学习方式在低碳理念融入课程思政中的重要性。
最后,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刘莹做总结发言。刘莹书记对CYCAN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她指出,节能减排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经过持续推动,已经取得明显进展。当前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但相关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征程,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期待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形成持续良好的交流机制,促进低碳校园建设成果的共享与发展。
校园是开展“双碳”的理想场所。本次会议致力于挖掘低碳校园建设的典型案例与高质量成果,探讨低碳环保在课程思政中的融合,展现绿色校园故事背后的低碳理念。云南省高校从事碳中和实践的部分知名专家、云南省内部分高校、CYCAN以及相关企业等近4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资助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