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黄大年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黄大年离开五年了。

他在世时,吉林大学地质宫的灯通常会亮到后半夜。黄大年毕生为之奋斗的,就如这位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在入党志愿书中所写: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着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五年时光弹指一挥,如今地质宫的灯光依旧璀璨,一个个以黄大年名字命名的科研团队接力前行,一项项成果不断涌现,当年他未竟的事业,如今成为闪耀在吉林上空的明星。

打破垄断,带领团队破解关键技术难题

“作为他生前带领的团队,我们集智攻关、倾心育人,积极推进黄老师的未竟事业。”吉林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刘财说。

团队的研究方向是怎么对地球进行探测,地球的形成演化规律,解决人类生存的资源环境问题。俗称给地球做“CT”。

移动平台探测技术是西方发达国家对华实施技术垄断的核心技术。几年来,团队坚持不懈,埋头钻研,承担国家级项目20余项,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通过交叉学科融合、跨部门联合等途径,团队设计和研发新一代智能化无人机搭载平台,形成机载一体化高精度和高效率联合探测系统;研发航空重磁总场和梯度探测技术,以及相关的实时和事后移动平台综合参数校正的软件处理技术,实现航空重力梯度仪整机0到1的突破;面向三维地质目标实现重、磁、电、震和井中探测多方法信息融合等,发展面向三维地质目标的综合信息分析一体化软件平台,实现海量、多元探测数据的集成和综合解释。

团队还在东北地区组织实施了累计长度1.5万余公里综合地球物理剖面信息采集和综合研究,创立了油气资源多元勘探理论,在盆地边缘域发现新油气资源,取得了社会和经济效益。

“我们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将黄大年精神学习成效转化为破解关键技术难题的动力,”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曾昭发说。在移动平台及探测技术,深部探测与能源勘查,月球、火星等深空探测,生态探测与土壤修复等领域,一个又一个捷报传来……

赓续传承,培育更多黄大年式优秀人才

组织研究生组会,指导毕业生论文,为大三学生开线上专业课,给大二学生指导创新竞赛,作为班主任关注大一学生日常动态和心理状态……这是黄大年生前的助手、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地探学院)教授于平的教学计划表。

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号召科研工作者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黄大年老师虽然已经离开,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砥砺前行,”于平说,“宣传好黄大年先进事迹,传承好黄大年崇高精神,培育更多的黄大年式优秀人才是每一个吉大人的使命,我们定将赓续传承,久久为功。”

五年来,在黄大年精神的引领下,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科研团队人才辈出,赓续前行。团队核心成员1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被评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荣誉;团队主要成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现有骨干人员95%具有博士学位,团队还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黄大年老师离开我们已有五载,但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深植于每一位吉大人心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张希说。

记者 杨 仑

(责编:郝孟佳、李依环)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