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者:施盈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的“路径与方法: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国际论坛暨第十二届年会日前在京举办。论坛以线下线上互动方式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海内外的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此次论坛。周作宇、黄会林、胡智锋、安乐哲、白庚胜、白乐桑、大卫·弗格森、蒋为民、大卫·巴拓识、刘欣路、饶曙光、谢飞、高群耀等嘉宾出席开幕式。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向云驹主持论...

  作者:施盈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的“路径与方法: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国际论坛暨第十二届年会日前在京举办。论坛以线下线上互动方式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海内外的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此次论坛。周作宇、黄会林、胡智锋、安乐哲、白庚胜、白乐桑、大卫·弗格森、蒋为民、大卫·巴拓识、刘欣路、饶曙光、谢飞、高群耀等嘉宾出席开幕式。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向云驹主持论坛开幕式和主论坛讨论。

  主论坛上,围绕着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路径与方法这一主题,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教授胡智锋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共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共同感知、共同情感和共同价值。三个“共同”是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有效路径和渠道。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主席、北京大学博古睿讲席教授安乐哲从儒学的角度出发,指出亲情、家庭是不同文化价值的基础,需要通过亲情这一道德观去构建与构思国际社会秩序。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探讨了服饰这一文化符号所代表的深刻内涵,并呼吁设计出一套适合中国人体型的、符合中国历史的、满足中国人民服饰审美需求的国家服饰正装,把服饰的中国文化语言传播到世界。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法国国民教育部原汉语总督学白乐桑从历史、政治、意识形态、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介绍分析了中法文化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探讨了语言与民族特征之间的关系。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大卫·弗格森讲述了中国文化传播的四个信心,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政治体系和文化有信心。

  专家学者们还从实践角度讲述了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成功经验。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执行院长蒋为民以“看中国·上海行”中诞生的爆款作品《新中国之歌》为例,从主题、表达形式等角度探讨了近两年来该活动中不断涌现的新内容、新方法以及对当下中国故事进行传播的启发性意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大卫·巴拓识分享了其跨文化、跨学科研究的经历和成果,指出国际化、跨文化的语境群可以为未来的汉学国际传播提供路径。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院长、教授刘欣路分享了在融媒体时代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文化传播的路径与策略,认为用户洞察与分众传播、“内容为王”对接需求、技术创新与精准传播是对外传播的有效手段。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谈到了话语体系建设是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工程,要立足于中国的文化传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打造富有包容性的共同体美学话语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阐述了提升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效能的三种精神:抗疫精神彰显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内涵;探索精神更新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语汇;奥运精神烛照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愿景。

  五个平行论坛也于线上线下展开,分别围绕“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化路径”“中华文化与美学的国际传播”“艺术新媒体的国际触达”和2021年度“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影响力短片《新中国之歌》的传播,以及“中国电影出海的新路径与新方法”等主题展开研讨。在“三极文化对话”环节,中外学者从宏观的文化共生体系,到“文明复兴”的问题,再到与发展中国家建立联系的文化传播交流路径,以及更微观的人文艺术专业培养的路径探索等四个方面展开对话。“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移动电影院国际展映活动同期启动。

[ 责编:丛芳瑶 ]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