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日前,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启动,这是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其编制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面对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期间的教育信息化尤其是高校信息化建设,听听各位主任们怎么说。  张蓓:突出“六个加强”实现跨越式发展北京大学计算中心主任 张蓓  结合北京大学的信息化情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日前,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启动,这是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其编制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面对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期间的教育信息化尤其是高校信息化建设,听听各位主任们怎么说。

  张蓓:突出“六个加强”实现跨越式发展

 src=
北京大学计算中心主任 张蓓

  结合北京大学的信息化情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梳理十四五规划:

  1.加强IT治理,形成全校网信事业规划、建设、管理一盘棋格局,为学校事业发展布局做好基础服务;

  2.加强数据治理,实现数据共享,依托大数据支持科学决策,提高办学效益;

  3.加强一站式服务建设,最多跑一次,最好一次都不跑;

  4.加强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建设,针对网络安全面临的各种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防护和网络安全队伍建设,提升基础防护能力;

  5.加强教学和科研信息化建设,适应教育教学现代化新需求,应对突发事件对于全面网上教学和科研的切实需要。

  6.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与教育信息化的融合,破解高教信息化发展瓶颈。使得最新技术与信息化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同时还要避免陷入侵犯隐私等法律陷阱,这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思考的课题。

  沈富可:“十四五”规划的五个关键词

 src=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化治理委员会秘书长兼信息化治理办公室主任、
海南师范大学党委委员 沈富可

  围绕学校立德树人建设、学校发展改革、开放创新,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规划关键词为“安全”、“开放”、“共创”、“育人”、“治理”。

  基础设施方面,除了建设高速、安全、支持多业务的校园网、服务器、存储之外,要结合5G、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构建具有教育价值的、学生可感受的、可交互的、沉浸式的校园数字环境。

  进一步挖掘“数据”的价值。这里的“数据”除了包含学校的人财物等业务数据之外,更强调使用主体许可下的“行为数据”的“伴随式”收集,强调不同来源的“数据”之间的自洽性,通过数据分析,“倒逼”学校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服务评价模式。

  除了建好、用好校内的数字资源与系统,构建“物理空间”高校与“数字空间”高校的“孪生融合”,推动高校内涵式提升之外,要加强高校与产业、政府、地方基层的资源“授权”常态化融通。

  侯孟书:融合扩展,打造“云中成电”服务双一流

 src=
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中心主任 侯孟书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深入应用,教育信息化将呈现出网络多元化、软硬件资源云化、应用移动化及服务智能化等新特征。

  基于以上特征,根据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结合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电子科技大学制定了“云中成电”的建设目标,通过构建学习空间、科研空间和服务空间,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提供精细化的信息服务,促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在统一安全、运维的支撑下,融合5G、Wi-Fi6和云技术等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来构建“云中成电”的硬件基座;利用数据仓库、数据交换和数据治理建设“云中成电”的数据中台;通过“成电在线”、“成电计算”和“成电学堂”三位一体打造“云中成电”的学习、科研和服务空间,持续为师生提供智能、协作、个性化、移动化的服务。

  于俊清:构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命运共同体

 src=
华中科技大学网络与信息化办公室主任 于俊清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又到了制定新的五年规划的时候了。对于如何制定一个高水平、可落地的规划,我谈几点看法:

  第一,大学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对网信工作的思想认识;

  第二,网信工作要更好地服务学校发展,让师生员工在网络空间有更大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三,要加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硬件及软件投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是今后“新基建”的重要内容和优先考虑方向,通过加强网信建设,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水平,提升学校的管理效益;

  第四,高素质的网信队伍是做好网信工作的前提和关键,要重点建设好三支队伍:决策管理队伍、开发维护队伍和应用使用队伍;

  第五,将信息化规划提高到与校园建设规划、师资队伍规划和学科建设规划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

  第六,一个好的规划必须要有明确的保障措施,规划的目标要和保障措施相统一。

  王新:基本实现智慧中枢、智能管理、精准服务

 src=
复旦大学校园信息化办公室主任 王新

  在新技术的浪潮下,高校的校园信息化建设将抹平校园网的边界,以服务化、智能化、自适应、随需而变为主要特征,重塑校园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模式,把学校信息化从“园区网化”推向“互联网化”,师生用户也将更多地依托手机等智能终端开展“移动化”、“随时随地”的学习和办公。

  在“十四五”期间,复旦大学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首先,基本实现“智慧中枢、智能管理、精准服务”,建成能够支撑“双一流”发展水平和建设目标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其次,以统一的云计算中心和广泛的物联网为基础,利用教育大数据技术,建立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保障的智慧中枢,营造智能感知、人机共融、协同创新的校园信息化环境,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持,实现校园的智能化管理。

  第三,提供个性化的线上线下教学支持、精准化的科研创新服务、智慧化的生活服务保障,使信息化平台成为“校园大脑”的强力支撑。

  李艳丽:让信息化服务教学和科研全过程

 src=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中心主任 李艳丽

  如何从高校治理和技术层面实现业务系统建设“以管理为中心”向“以服务和用户体验为中心”的转变,这是高校“十四五”信息化规划应聚焦的全局性的“改造”。在规划过程中,一方面应关注国际国内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另一方面应关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技术要点。

  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5G的应用,有线网、无线网、物联网、4G/5G四网协同;二是混合云的打造,弹性拓展计算能力;三是集约化管理和运维。

  锁志海:融合共享,全面谋划提速智慧校园建设

 src=
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主任 锁志海

  2020年是“十四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基建”的迅猛发展为一流大学建设孕育了最佳环境。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促使大众对“云课堂”、“云办公”、“云会议”的需求极速增长,拓展“新基建”在高校的应用创新已迫在眉睫。

  如何在困境中寻找机遇,在数字技术变革中抢占先机,加速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转型升级,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便民服务的有力抓手,打造“人人、时时、事事、处处”的智慧校园,是高校在“十四五”信息化规划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围绕“用信息化全面支撑大学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的总目标,切实贯彻落实国家“新基建”战略部署,推动大学网信发展理念创新、基础设施应用创新、管理服务体系创新,全面提升信息化支撑服务一流学科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的能力,是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学校网信事业迈上新台阶的关键所在。

  先晓兵:未来五年,高校需要强大的数字平台

 src=
常熟理工学院信息化办公室党委书记 先晓兵

  从数字化的演进史不难看出,它对技术、教育,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因此,在“十四五”规划中,“数字平台”的概念不得不提。近年来,数字化转型经常被企业提及,其实它同样适用于教育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是通过数据、信息和数字化,在信息当中抽取知识,用知识不断重组现有资源,重构现代校园,核心在于用互联网思维改造高校。大数据可以超越个体与局部的相对静态视野,更容易发现问题和盲区,帮助管理者全面掌握学校运行情况,增强决策理性,为师生提供精准服务。

  未来五年,每所高校都需要拥有一个强大的数字平台。高校可以选定一个既有数字基础平台,并在此平台上进行资源融合和微创新,使数据资源流动起来,有机调动各方优势,优化服务的同时,为理性决策提供多维度参考。当然,数字平台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逐步推进,其中,应以身份平台(教育卡)、数据平台、流程平台建设为中心,平台化意味着共生、开放、高效,共同创造价值、享受价值,以更好应对未来无法预知的变化。

  杜军:“十四五”高校将进入IT治理新时代

 src=
哈尔滨工程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主任 杜军

  展望“十四五”,IT服务将从伴随式建设与支撑保障模式,转变为高校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主体,疫情推动了高校进入IT治理时代。

  师生用户和高校各级管理者都因为疫情带来工作模式的线上化改变,并且逐步接受和形成了线上化工作的思维与习惯,预计会有更多源于实际工作的信息化场景需求不断被提出,信息化需求将日益旺盛。这就要求IT基础设施和IT服务不仅仅要提供固定的功能,还要能够灵活响应各种业务场景、持续支持不断演变的管理与服务需求,并且在7×24的服务与运维支撑能力方面应得到明显的提升。

  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使得完全在线的协同办公模式、非接触式的办事模式、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模式、自助服务、数字签章、区块链等新模式,成为高校IT建设与服务的重点。

  投稿、转载或合作,请联系:eduinfo@cernet.com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