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整体的现代化,是与每所高校各自的努力分不开的,那么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同高校个体的评价与定位,和高等教育整体之间应该有着怎样的关系?

  紧随世界教育现代化浪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纲要》即将收官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无疑,这是中国教育下一步发展的最重要指南。然而,现实问题是,我国教育现代化起步晚,虽然发展速度快,但在教育理念、办学质量、均衡度、原创性成果等方面尚存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终将影响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速度与质量。未来已来,路在脚下。让我们倾听两会教育界代表、委员的声音——

  个体之思

  高等教育整体的现代化,是与每所高校各自的努力分不开的,那么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同高校个体的评价与定位,和高等教育整体之间应该有着怎样的关系?

  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

  评价应考虑高校区位和战略使命

  在去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我作为参会代表参与讨论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我认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就是建设教育强国。我国虽是高等教育大国,但距离高等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及人力资源强国还有一定差距。

  在我看来,高等教育现代化可从三个方面研判:第一,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是否普及;第二,大学培养的人才能否支撑引领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大学培养的人才能否为区域或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中西部和东部发展不平衡。比如,京沪苏三省市入选“双一流”的高校数量达到全国46%,而西北五省区仅占9.5%。不充分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同样学习水平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却有一定的差距。

  发达国家之所以教育现代化水平高,有两个特征不可忽视。一是学生上大学的需求基本得以满足,但实行宽进严出。二是能够满足学生对各类高等教育的选择。学生不一定依据高校排名,而是依据自己喜欢的大学和专业来选择。

  我国现有政策还不能很好地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双一流”建设中,东西部高校本来就存在一定差距,而处在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往往又能够得到地方政府较大的财政支持,处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基于地方政府财力所限,得到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往往十分有限,甚至没有。这种情况下,东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差距只会越来越大。此外,处在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基于区位优势,往往能吸引更优质的师资力量和生源,又进一步拉大了这种差距。

  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最亟须解决的是完善评价体系,应充分考虑三方面因素。第一是办学定位。要充分考虑一所高校肩负的国家使命,特别是在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中所作出的贡献和作用。第二是基于履行办学使命的发展度。评价一所高校是否有所发展,应重点看其在履行办学使命、服务国家战略、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自身取得的进步,不应一味地拼社会排名和趋同化指标。第三是成长性,看一所高校的未来发展潜力和前景如何,能否为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支持。这样才能更科学地评价高校,避免急功近利,从而促进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梦。

  全国政协委员、燕山大学副校长张福成:

  教育现代化应注意高校均衡发展

  教育现代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概念。

  比如,孙中山先生就曾提出过中国现代化的概念,但可以肯定,那时的现代化与现在的现代化完全不一样,因为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其内容也在不断丰富。

  推而广之,教育现代化也是如此。从最初提出这一概念到如今,其内涵在不断丰富。

  我国最初提出教育现代化的概念时,所设定的内涵、内容以及预想到的各方面情况,随着科技发展、世界格局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以前培养学生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后来变成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再后来又变成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以说,目标设立后,其内容实际上是在不断变化的。

  如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又提出了新的目标,今后还将会有哪些新内涵,我们不得而知。

  纵使如此,也仍然有一些衡量教育是否现代化的标准会延续下来,比如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不过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总体而言,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是与其整体实力相当的,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也是如此,高等教育处于发展中,在世界范围内算是中等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均衡一词被多次提及,虽然主要说的是中小学教育,但我认为,高等教育中也存在均衡的问题,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从目标来讲,《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到“面向人人”,这就表示要更加重视每一个人,强调人性化,潜在的含义就是均衡。

  以河北省为例,且不说之前的“985工程”“211工程”高校评选,单是2017年确定的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河北省连一所都没有,因为唯一入选的河北工业大学并不在河北省,而是在天津境内。

  实际上,高等教育发展,或者说高等教育现代化是需要均衡的,而均衡就会涉及整体布局和公平、公正,体现出“人人”的概念,这正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此外,《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也提出了几个“更加注重”“更加充实”,而第一个更加注重的就是师德。我认为,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加强师德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教师是培养人的职业,关系到国家未来的人才储备。

  德是一种需要终身修炼的、系统的素养,要不断去完善和丰富。要让教师以德为先,高校就应该在教师遴选和后续培养上下功夫,将其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开展。

  从全局角度来说,能做教师的人一定是水平最高、最优秀的人。但由于一些现实原因,最优秀的人未必会选择当老师,这就需要国家和高校共同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让所有人都感到,教师是一个高尚、受人尊重的职业,而且精神充实、生活富足。

  当然,以师德建设为主要内容之一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也是高校应该重点关注的。

  此外,加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也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有效探索途径。

  前行之路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中国高等教育勾勒出一幅壮阔图景,但要将图景变成现实,还需要更多具体的努力,其中,既包括理念的,也包括战略和战术的。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工程大学校长高岭:

  教育现代化是过程而非终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此次,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更是让“教育现代化”这一概念成为高教界的热点话题。

  何谓教育现代化?国家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我理解的教育现代化,并不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一幅静态的画面,而是一个动态、与时俱进的过程。就像曾经提出的信息化一样,在网络刚刚兴起的时代,信息化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出现新的载体。此时,信息化不能再囿于互联网,而应将智能终端和物联网等新型概念纳入其中。教育现代化也是如此。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那么如何利用现阶段最优质、最有效的资源,推动教育教学,使其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我认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教育现代化。

  同理,教育现代化不会因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而结束。因为随着社会进步,人们不断提升对教育的认知,对教育现代化也会给出新的定义。这个不停叠加的过程,也是一个让教育不断走向理想模式的过程。

  那么,目前我国距离实现教育现代化还有多远?我认为,如果以能否实现“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作为现阶段教育现代化是否实现的标准,那么我国教育教学水平距离教育现代化还有一定的差距。首先,“公平的教育”需要教育资源极大的丰富才能实现;其次,“有质量的教育”需要教育本身切实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顺应潮流和时代的发展。

  而且,教育现代化不能局限于高校,必须囊括基础教育。因为高等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基础教育,后者制约着前者的发展。尤其要强调的是,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要有“树人”的观念,而非计较一时得失,要帮助学生将目光放得更长远,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才能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有想法、能创新,而不会在进入大学后失去动力、放任自流。

  综上所述,我国推动教育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经过更多的摸索与尝试,也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创新思想和探索新的模式。

  全国人大代表、临沂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王学斌:

  实现教育现代化应多管齐下

  现阶段,教育现代化是大势所趋,政府和各高校也正在努力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建设。虽然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和进步,但距离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还有不小的差距。

  以高校教育规模为例,目前我国高校的毛入学率将达50%,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数字已经超过75%,美国、韩国等国的毛入学率甚至已经达到了95%。再看“内涵”,当下我国高校跻身全球大学前100名的大学仅有5所左右;学校的生均经费较少,且地区差异较大。

  与发达国家高校相比,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投入、教学水平、科研力量等各方面都还相对落后。造成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教育政策不够稳定;行政命令较多,教师不能专心致志从事教学和研究;统一性要求过多(如各种检查、评估、认证),高校普遍缺乏个性和特色,均质性倾向严重;缺少大而强且稳定的科研团队;高等教育的自主性较差,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许多领域的研究跟在先进国家后面,只作一些小的改进等。

  我国若要实现教育现代化,首先要从基础教育入手,既保证义务教育又普及高中教育,让所有适龄人群均能享受必要的教育。其次,要逐步缩小区域间的教育差距,保证受教育的机会相对公平、公正,水平相对平衡,并实现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第三,在教育途径上要实现多样化,努力发展职业教育,凸显技术人才对经济社会的贡献,让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成为全社会共识。最后,要让高校的产教研学融合成为常态,同时加强国际间协作。

  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继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价值观教育,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要继续转变观念,增加投入,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特色发展、均衡发展。屡屡爆出的论文造假事件、教师在课堂上不当言论的事件、师德失范的事件等也警示我们必须着力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

  减少对高校统一的指令性评价、检查、评估和认证,鼓励高校特色发展;强化教师和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使他们在教学、科研、立德树人等各方面形成优秀品质,带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核心之辩

  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是个庞大的工程,需要从国家到基层学校乃至个人的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在这些工作中,哪一样才是最重要、最亟须解决的核心问题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

  教育质量是教育现代化核心问题

  教育的现代化具有很深刻的内涵。值得注意的是,教育的现代化不等同于某些单一指标的现代化,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支撑教育的发展仅仅是现代化的一部分,但绝不是全部。教育的现代化应该涵盖教育领域方方面面的整体性水平提升,包括服务国家人民、体现前瞻引领和立足国情世情。其定位更高,而且应该是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指导性的。

  应该说,此次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站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跨度上,对我国未来教育整体发展所作出的一个具有目标导向性的中长期整体发展战略,而后续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则在一个具体的时间段内,规划出了相对具体的实施方案,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未来我国教育迈向现代化的蓝图。

  正如前面所说,教育的现代化应该涵盖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但在我看来,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是否具有现代化特征的标准,又可以大致概括为教育普及率、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性和教育结构四类,现代化的教育就是要在提升教育普及率和公平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提升教育质量,同时优化教育结构,防止出现教育形式的单一化。

  这中间,教育质量的提升起着极其重要的关键性作用。因为当前教育领域内很多短板,其深层次原因依然是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很多矛盾根源也在于此。举个简单例子,目前深受社会关注的基础教育不公平问题,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目前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不足引起的。从这个角度上说,对教育质量的提升,可以看成是目前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最核心问题,而努力提升教育质量,也应该成为各级教育机构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此外,此次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相关文件,也向社会清晰地传达了一个信息,那就是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涉及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机构,更是一个社会性问题。更何况,当前教育面临着很多困难,也不是仅仅依靠教育部门本身就能解决的。比如在高校工科人才培养的问题上,高校与企业的有效衔接,就需要政府在政策层面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教育不是一个部门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这一点必须明确。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

  师资队伍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核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即将收官,中共中央、国务院此时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可以说是对下一步工作的全面部署。

  大家对教育现代化有很多种认识,以我的体会,衡量教育现代化主要有三个标准: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成效。

  从思想认识、形而上的角度来讲,教育理念首先要实现现代化,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这一点强调得也比较多。

  教学模式就是如何实现教育理念的方式、方法。应该说,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还达不到现代化,大多数还是以知识传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以训练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主,而不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也逼着我们要做教学模式的改革。

  对高等教育而言,教学成效主要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即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社会发展所需的创新能力,是否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我认为,只有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成效这三个方面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才能实现教育现代化。

  从我国整体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水平来讲,距离实现教育现代化还有一段过程。

  目前,我国正逐步从教育大国转变为教育强国,从世界范围来讲,我国高等教育与一些发达国家确实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成效上存在一定差距,在管理机制体制上也有很多不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问题。而且,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健全,人才的原始创新能力也落后于世界水平,师资队伍不是世界一流的,也没有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先进的技术。

  另外,高等教育在结构优化调整方面也有很多工作要做。国外高等教育类别比我国更丰富,比如美国、德国等,既有培养顶尖人才的一流大学,也有大量非常优秀的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职业教育。

  当然,产生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短就是其中之一。我国的现代教育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的,中国最早的大学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且经历了1949年以前的颠沛流离以及后来的艰辛探索。所以我认为,差距的存在是历史的必然。

  除此之外,我国高等教育目前也存在一些导致其与国外高等教育差距的问题,比如管理不足、投入不够等。

  对于如何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我认为,首先还是要坚持“四个回归”,重塑大学以育人为本的核心任务,以重在追求学术为战略举措,以追求不同大学之间的特色发展为行动指南。这样才能真正从理念上、战略上保持大学更有效益的发展。

  第二是要实实在在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无论是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成效,归根结底,要看我们能否打造出一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跟世界接轨、培养能够承担起民族复兴大任人才的师资队伍。

  第三是要加强国际交流。教育现代化一定是有比较的,我们不仅要跟欧美先进的教育现代化国家交流,也要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符合各自国家产业特点的知华、爱华的专业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教授贺云翱:

  有一流师资,才有一流教育

  前几年我写过一本书《无锡人与中国近现代化》,做这个课题时,我曾专门研究过现代化的问题。“现代化”的内涵很丰富,但不管有多少,一些要素是必备的,比如科学化、现代技术化、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法制化、教育普及化等。可以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不能没有教育现代化,尤其是高等教育现代化,这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只有高等教育现代化,才能培养出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进而实现自主创新;只有培养具有高度的现代文明知识体系、精神体系的人才,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才能大幅度提高。如今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其根本上都与现代教育跟不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求相关。所以,教育现代化的前置或同步,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必须完成的任务,而且要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速度。

  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反映在两方面:一个是量,一个是质。有关数字显示,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接近50%,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状态。但是,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比美、日等发达国家各晚了50年、30年。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速度惊人,但其滞后表现在内涵、质量方面,体现为“后发展”的特点。

  下一步主要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具体而言,我国高等教育从“跟跑”发展到“合作”,下一步要力争在全球高等教育实现“引领”。如今呈现若干矛盾——专业化和跨学科、理论和实践、传承与创新、特色化与综合化、中国化与全球化、科学与技术、模仿和原始创新、应用性和学术性等,都是高等教育现代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大学教师的角度而言,我关注师资问题的解决。师资水平的高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毕业高校的培养水平。毕业高校的培养水平达不到世界先进水平、国家现代化的要求,培养出来的师资是实现不了预期目标的。因此,在师资方面要有更广阔的国际眼光、更高的质量要求。

  高等教育现代化其实也是中小学教育现代化,因中小学师资来自高等教育培养。然而,我国中学师资培养长期走分科教育、单一教育的路线,这对于他们知识面、科学能力以及整体素质都有很大的影响。我建议,让综合性大学承担师资培养的任务,在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综合性一流大学设立师范方向,由其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师进入基础教育。只有中小学师资一流了,高等教育才能有一流生源。

  媒体曾批评中国博士数量过多。实际上,2015年,中国博士毕业的高校教师比例只有21.5%,而20世纪末,美国高校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已经接近70%。光比数量,而不考虑总人口以及发展相对滞后的特点,实际上是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制约和压缩。拿个别博士低质量培养说事儿,把少数问题放大为全局性问题,是放弃正确路径的选择。

  师资培养必须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也就是说,有了一流的师资,才有一流的教育质量。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