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南民族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举办的“建设·研究·实践: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学术研讨会暨首届民族地区及民族院校教师教学发展协作会议”,于2014年12月27-29日在武汉南湖之滨召开,来自国内外100余所高校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从建设、研究、实践的角度深入讨论了高校教师教学发展这一主题,分享了一批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由中南民族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举办的“建设·研究·实践: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学术研讨会暨首届民族地区及民族院校教师教学发展协作会议”,于2014年12月27-29日在武汉南湖之滨召开,来自国内外100余所高校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从建设、研究、实践的角度深入讨论了高校教师教学发展这一主题,分享了一批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时代变迁

  与高校教师教学发展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以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已是时代所趋。如何转变传统的思维以跟进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与会者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授指出,当前,随着知识教学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播已走向多向度知识传播,教师角色也开始由传授者向引导者与合作者转变。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转变,首先应构建师生共同体,将教师的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教学内容,以此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进而带动高校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

  华中师范大学杨宗凯教授则就信息化进程中教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独特思路。他从信息时代所呈现的特点,如新的人才观开始形成、新的教学环境快速普及、新的教学模式逐步产生、未来学习方式全面变革等方面,对高校人才培养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信息化时代要求教师角色作出相应的转变,教师应该是学习的引导者与组织者,终身学习者、教育研究者与课程的开发者。同时,他还在当前国内外教师能力标准进行对比的基础上,探讨了信息化时代教师能力发展的重要转变,即从以教为主,转变为网上学习、研讨式课堂学习为主;加强新进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学基本能力培训与种子教师培训。

  东北师范大学柳海民教授从我国的高等教育由外延式、跨越式发展开始转向注重内涵、提高质量、综合改革这一时代背景出发,并按照国家政策层面的要求与行动设计,即落实立德树人、优化专业结构、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抓好培养质量等,提出了高校教师应从品行进取、精神进取、学识进取、教学进取、研究进取等五个方面实现有效的转变,做有道德信念、有道德情操、有创新精神、有大师精神的新一代大学教师。

  组织建设

  与高校教师教学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根本目的的时代,在大学内部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或发展组织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2012年国家教育部门启动了国家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这一举措对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全面促进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从组织上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且抓住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点、切中了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要害。本次会议专家们认为,与世界名校相比,我国还处于起步、初创阶段。如何通过推进国家示范中心的建设,加快促进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并深入研究的问题。对此,与会代表就当前我国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定位、职责、任务与发展模式展开了颇有成效的讨论。

  中南民族大学陈达云教授针对当前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现实困境,一方面勾画了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普遍性定位思路,另一方面又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中南民族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实践探索与改革举措。他认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作为一个服务性的学术实体,应坚持“支持性”原则,以“支持性”为关键点,以重建高校教师教学文化为根本目的。具体来说,要构建整体性组织,健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运行机制;突显服务性意识,丰富培训、咨询、评价、研究等功能;寻求差异化路径,开创有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工作。中南民族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正是基于这一思路实施了如下举措:如在基础层面,注重“教与学”的一般性咨询,日常性事务及其教学研究工作;在拓展层面、加速观念的更新、提升教育技术水平等方面;在特色层面,设定具有民族院校特色的中心建设计划,确立服务教师、服务教学、辐射民族地方院校的目标,形成具有民族院校特色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模块。在此基础上,他对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意见:秉承理念先行、质量保证、服务为本、全面提升的基本理念。推广科学的教学理念,创建完善的保障机制,探究内在的教学规律,搭建畅通的交流平台,营造特色的教学文化,服务一批“有理念、懂学生、会反思、善创新”的教师队伍。

  台湾逢甲大学校长邱创乾教授以逢甲大学为例,系统探讨了该校学用合一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组织创新思路。该校将教学卓越计划视为学校教学发展主轴,从课程规划发展、教师教学提升、与学生学习成效评量等各个教学相关环节来整合全校能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企业对人才需求,明确要培育学生具备学用合一的关键能力T型人才(T-Shaped),从而确立以学生学习成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个别照顾,全程关怀;师爱生尊,勤管严教;成果导向,持续改善;逢甲价值,国际视野。逢甲大学营造优质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通识教育、扎实的专业课程及全程的辅导关怀;培养毕业生成为兼具人文素养与专业知识之现代民主社会公民。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该校组织运作的六大机制:咨询机制、决策机制、执行机制、评量机制、支援机制和考核与回顾机制。同时,通过设置教学卓越委员会、课程委员会、教师教学成长中心、学生学习辅导中心、设置教学品保中心等等,确保学校组织运作六大机制的正常运行。

  中国人民大学田宏杰教授以中国人民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的理念与实践探索为例,系统总结了中国人民大学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运行与建设状况,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具有独特见解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框架:一是实施转变,即从自我提升向组织规划转变,从教师培训向教师发展转变,从教学管理向教学保障转变,从教学提升向教改深化转变;二是教学培训应是以教改为载体教学发展培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发展培训;三是提出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目标:构建教学学术社区,再造教学学术文化。

  中南民族大学蔡琼教授针对当前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运行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当前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教务处模式”、“人事处模式”、“教育学院模式”和“独立模式”的利弊是客观存在着的,无论做出哪种模式选择,其功能与定位是首先必须明确的。为了更好推动高校教师教学与教师职业发展,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定位应该是服务性学术组织,其内核在于建构教学学术共同体。

  中南民族大学胡炳仙博士则认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职能受环境的影响,不同类型的高校,其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定位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他认为,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组织建设上呈现行政化、学科化和个人化倾向,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应逐步走向专业学习共同体,应该正确处理好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与基层教研室、学校行政组织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建设的三大关系。为了建构专业学习共同体,他认为首先要跨越工程思维,倡导人文关怀;其次要跨越学科壁垒,倡导校本教研;最后要跨越个人知识,倡导共享价值。这样才能真正推动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转型。

  广西民族大学张进清教授认为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思路应该与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定位相一致,只有在合理的制度安排与保障下,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以项目为载体,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推动教师教学发展。张教授概括了广西民族大学教师发展主要以面向教学、促进发展、确保质量、开拓创新为工作原则,以推进教师精深的学科知识和精湛的教学技能相互融合为目标,提出了立足促进教师发展,完善教师培训、教学资源共享的建设思路和有效的实践模式,比如通过开展教师教学发展的专题培训、规范教研室建设项目、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教师挂职锻炼项目等方面进行了有力的探索。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