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上清华第15次高考】近日,唐尚珺放开了他的微博,大众得以看到他于今年初的一条微博:100。微博配图有一张黑板的图片,上面写着“再战100天”。去年,出生于1989年的唐尚珺没有去读大学,而是选择复读。外界猜测,他是不是非要考上清华不可?而今年,他是否能如愿?【1】高考“钉子户”今年是唐尚珺第15次高考,从2009年第一次参加高考以来,他年年出现在高考的考场上。因为纪录片《高十》,他被大众所熟知...
【为上清华第15次高考】
近日,唐尚珺放开了他的微博,大众得以看到他于今年初的一条微博:100。微博配图有一张黑板的图片,上面写着“再战100天”。
去年,出生于1989年的唐尚珺没有去读大学,而是选择复读。
外界猜测,他是不是非要考上清华不可?而今年,他是否能如愿?
【1】高考“钉子户”
今年是唐尚珺第15次高考,从2009年第一次参加高考以来,他年年出现在高考的考场上。因为纪录片《高十》,他被大众所熟知。
唐尚珺的微博认证写着:为上清华复读13年考生。但是他否认自己对清华的执着,称这个认证是微博的工作人员建议的。对于清华大学,他是向往的,因为在他几岁时,他的父亲曾跟他讲过同村人考上清华的故事。他还认为,清华大学是国内理科生最好的选择。
为了大众熟知的“清华梦”,他从懵懂的少年考到现在年过三十。这么多年,他和清华的距离也在逐步拉近。
2009年,第一次参加高考的唐尚珺考了372分,没上本科线,父亲得知后很失望。但家人说,他复读或者读大专,他们都支持。他选择了复读。
第二年,他考了405分,考上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第三年,他考了475分,此后几年,他的成绩不断提升,505、530、573、587、625……近几年,他的成绩在600分左右摇摆。
但600分和清华大学还有一段距离,唐尚珺一直在靠近,始终没有到达。他自己也剖析过自己的心态,最初,因为考得太差,他觉得复读可以读个好点的大学;后来,成绩提升,他觉得有希望,再复读应该能考得更好,甚至能考上清华;考得不好时,他就觉得不甘心。
在这种心态下,唐尚珺不知不觉参加了14次高考。这么多年,他被西南政法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厦门大学、广西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在内的多所高校录取,他都没有去读。
去年,得知唐尚珺没去读上海交大,他的哥哥、姐姐很生气,因为去年唐尚珺跟他们保证过,“不管怎么样,(2022年)一定会去读大学。”哥哥、姐姐反问他:“上海交大已经很好了,还想考什么,清北又考不上,明年还不一定能考上上海交大呢?”
唐尚珺自觉心有不甘,这次他的成绩排广西全区6000多名,而他考得最好的一年是2019年,排广西全区3000多名。“为何不再坚持一年呢?明年有信心考得比今年好。”他说。
【2】偷偷退学复读
唐尚珺身形消瘦,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是学生模样。因为一直在复读,他没有长久的工作过,但是在2014年的春节,他以一个“上班族”的身份回家过年。
2009年高考结束后,他父亲送他去南宁的一所学校学手艺,后来他偷偷退学复读,但没有告诉家里人。他在家人面前制造自己“学艺、毕业、工作”的假象,按照时间推算,今年是他“工作”的第一年。
回家过春节之前,唐尚珺取了几百块钱,然后又去换了新的零钱——按照当地习俗,工作后要开始给小孩子发压岁钱。他还买了一些年货,然后把有钦州字眼的塑料袋换掉——在故事里,他现在应该在南宁工作。
唐尚珺家在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的边缘,附近就是连绵的十万大山。从钦州回去,要先坐大巴,然后转乘客车,兜兜转转晃进大山里头,然后才到家。
在纪录片中可以看到,2014年,唐尚珺家的房子是红砖和黄土搭建的平房,那年他父母都六十多岁,老两口的打扮和广西普通村里人无异。临近春节正是收甘蔗的季节,唐父在地里忙活,唐母则在家洗被子洗席子洗衣服,迎接儿子的回来。
唐尚珺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面有一个哥哥和三个姐姐,母亲40岁那年才生下他。他说,因为超生,父亲丢了乡村教师的工作,一家人靠务农为生。当年一家人忙于生计,父母无暇关心孩子们的学习,哥哥姐姐都没怎么读过书。而他小时候就展露出不俗的智商,成绩一直很好。他的高光时刻在小升初的时候,他考了全乡第一名,上了县里最好的初中。
去了初中之后,唐尚珺发现,他和县城的孩子有差距,乡下小孩没学过英语,可县城里的同学直接就会“one two three”。“我们都不知道什么意思,他们已经会数数了。”
他在初中也取得过好的名次,但是现实的冲击再加上贪玩,他的功课逐渐落下。但这个孩子还是知道要好好读书的,他如愿考了钦州二中。但上了高中又想放松一下,坐在后排的他和其他人打成一片,老师在上面上课,他们在下面睡觉。年少种下的因,长大后都收到了对应的果。或许唐尚珺无数次的高考,就在他上课趴着睡觉时有了定数。
站在父母的角度,儿子毕业了,该谈婚论嫁了。2014年回家过年的时候,唐的母亲多次谈及让唐尚珺谈恋爱、结婚的话题,“抓紧娶老婆,快奔三十岁了。”唐母清晰地知道自己家的条件,也劝说儿子要实事求是,“对人家姑娘不要挑三拣四的,合适才行。”面对母亲的催促,唐尚珺就点头糊弄。
家人不知道的是,唐尚珺此时还在复读。在复读期间,为了不露馅,他还专门换了南宁的号码,有亲戚去南宁找他,打他几次电话都没打通。今年的饭桌上,亲戚说起这个事,趁着酒劲说他不能忘本,就算是当了官,家里人来找,他也是要见的。唐尚珺不敢明说,只能点头应和。
这个春节,帮家里人干完重的农活儿,唐尚珺又回到钦州,继续他的求学之旅。
【3】差点去读大学
在十来年的复读时光中,唐尚珺也差点就结束了这漫长的纠缠。那就是2016年,那年他考了625分,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
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于唐尚珺自身,他也是欣喜的,于是选择在这一年和家里人坦白。
收到录取通知书后,他回到了家,告诉母亲,这么多年他没有毕业,没有工作,而是一直在复读,今年他考上了一个双一流名牌大学,请求她的谅解。年迈的母亲听罢大笑起来,笑容有些复杂。她很快就原谅了儿子。也许在母亲的眼中,这些年,他的儿子虽没有大富大贵,但是能养活自己,至于过程是怎样的,已经不重要了。
她摩挲着儿子的录取通知书,满脸欣慰。儿子说她不识字,要念给她听。她说:“你的照片在这上面,我认得你。”
唐尚珺也把录取通知书带到病房给父亲看。该年,他父亲确诊肺癌。他希望自己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的消息能让父亲“高兴一下”。得知真相后,他的父亲也为儿子感到高兴,觉得不管怎样孩子也算考上了一个好大学。他好几次用到一句话祝福自己的儿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但那个时候,病房里的重心在父亲身上,他这小小的喜悦让大家热闹了一会儿之后,很快就被父亲的病情带来的愁云所掩盖。没人得知那个时候唐尚珺的内心在想什么,在后来的媒体报道中,他说,他很惭愧,如果自己没有反复复读,现在已经工作,能分担一点家庭的重担。
后来,唐尚珺去大学“报到”,并带着父母一起去北京游玩,他们去逛天安门,去故宫里走走,去爬万里长城,在儿子被录取的学校门前合影,笑得很开心。那个时候所有人都以为唐尚珺要去上大学了,他的复读在这里画上句号。
然而一个转身,他又回去复读了。他再次谈及自己的愧疚,希望能给家里一些帮助。他看到有民营高中的招生信息说,考上六百分可以奖5万,他对这笔奖金心动了,觉得可以通过复读为父亲挣点治疗费。
在这之后,他的复读生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他开始辗转于广西几个以奖金闻名的复读班:2016年、2017年在平果三中,2018年在柳铁一中,2019年到2021年在百色鸿顺中学。
【4】第15次高考
复读14次,即将迎来第15次高考,网上也有很多人对唐尚珺的故事提出质疑,有人觉得他浪费了教育资源,有人觉得他“偏执”“神经有问题”,还有人觉得他通过不停复读赚取高额奖金。
面对质疑,唐尚珺说:“我的成绩没那么好,不是能考上清北、一年能拿几十万奖金的人,我的奖金刚刚能维持我的复读生活而已。”
而回顾他的整个复读生涯,他大体还算理智。比如,填写志愿,他称自己都有认真考虑。“要不要复读,要不要去大学,我也会思考,也会犹豫。”他说,之所以会一直坚持填志愿,是想给自己多留一条后路,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坚定会复读而乱填志愿。
至于复读的开支,他表示自2014年开始,就再没从家里要过一分钱。早期,他暑假去广东打工,平时做家教,过得异常艰辛,有时还要借钱。后来,他在民营高中报考,由于成绩还不错,每年能获得一点奖金。奖金最多的一年有8万元。
“我平时的开销很小,一年花两三万左右,奖金能维持我的生活。”唐尚珺说,逢年过节,他给母亲一点钱,一般春节给2000-3000元,中秋给1000元。
去年,唐尚珺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这也是一个很不错的结局,大家也以为他会到此为止。但他没有,他继续复读。
是不是只能是清华?
在之前的媒体采访中,唐尚珺其实不曾表现过非清华不可的决心。相反,他对考不考清华越来越松动,“考了那么多次,有些东西不是努力就可以(实现)的。”他说。
面对他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经历,也有网友留言,“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在清华面前,天赋比努力重要。”
一个农村小伙,十余次奋战高考,能给他人带来什么?在纪录片《高十》导演何汉立的话里,或许能窥见一点答案。何汉立是唐尚珺的初中同学,亦是他多年的好友,他表示自己和唐都在偏远农村长大,有着相似的经历,他很能理解唐,“那个时候,大家什么都不懂,也没有人引导,农村孩子的出路,要么打工,要么读书”。
何汉立形容《高十》这部纪录片称,“透过曲折的小人物命运窥见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大时代洪流。”
于唐尚珺自身,有人表示他看到一个农村孩子一路冲撞寻找出路的缩影。唐尚珺自己也表示过迷茫,有时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停留在高三,他感到害怕,他觉得自己应该走出去,去读大学,但是这一路走来,没人教过他怎么做。
2014年的那个春节,酒后微醺,唐尚珺多次对着镜头重复英语单词“dream”,然后他说:“梦想,他老是驱使我去做那些事,我现在都怀疑那句话,知识改变命运是不是(真的),小时候蒙了我很久……很多人挣扎了(一辈子)都挣不出这个圈,农村这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