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题目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抗疫的主题自不必说,全国Ⅰ卷的评价历史人物,全国新高考Ⅱ卷的讲述风土人情、历史掌故或名人故事,虽然与时事关联不大,但对学生历史文化知识的考察只是底色,更深入考察的肯定还是学生们对历史的思考与判断。
每年高考第一天,高考作文题必上热搜。媒体各展其能,名师点评、作家模拟;朋友圈也全是“作文大赛”的“参赛选手”,或调侃,或吐槽,或回忆;很快还会有人炮制“满分作文”和“零分作文”,逗人笑、惹人骂、赚足眼球。
为什么只有作文题享受如此待遇?有人开玩笑说,那是因为数学物理连题目都看不懂,只剩作文题还能说三道四。这个玩笑只戳中了部分真相,水面下还隐藏着更大的一座山。一方面从工具理性的角度说,一道作文题60分,没有什么题目能比得上作文对于整场考试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自古以来,文以载道的情怀决定了人们对作文的特殊情结。
今年的作文题大部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毫无意外,抗疫成了最重要的议题。全国新高考Ⅰ卷直接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全国Ⅱ卷的中国青年代表演讲稿,给出的材料以抗疫中的中外互助合作为主;天津卷的“中国面孔”,材料里虽然也有杜甫、屠呦呦和快递小哥,但是,一句“走过2020年的春天”,还有什么比“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更容易触动人们的心灵?上海卷的题目谈论的是转折以及人对事物发展进程的作用,这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今年的疫情。其他几份考卷的题目紧扣的是对自我和时代的认识。
这些题目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抗疫的主题自不必说,全国Ⅰ卷的评价历史人物,全国新高考Ⅱ卷的讲述风土人情、历史掌故或名人故事,虽然与时事关联不大,但对学生历史文化知识的考察只是底色,更深入考察的肯定还是学生们对历史的思考与判断。
这些题目还有着浓厚的思辨色彩,不少题目都可以看成是从哲学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衍生而来。全国Ⅲ卷是给自己画像;浙江卷是自我定位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江苏卷是人与信息同温层之间彼此塑造的关系;北京卷的题目一个是信息对人的影响,另一个以“每一颗卫星都有自己的功用”为联想,其实也是关于个体与群体、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上海卷的思辨性最强,简直堪比曾经网上流传的充满了哲学意味的法国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对应的并不只是考生们的写作水平,自古文史哲不分家,语文学习一直都有很强的综合性。考试难免有套路,但是好的题目却可以尽量避免“套路”和“八股”。作文从来不是单纯考察学生的文学素养、行文技巧和修辞手法,也不是靠考前突击能提高的。一个考生平常有较宽的知识面,并勤于思考,面对作文题时往往会有较好的发挥。
高考作文题影响的不只是这一届考生的成绩,它还极具导向性。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可以让孩子们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发散性强的题目可以让课外阅读受到更多鼓励;思辨性强的题目则能够让老师更重视逻辑训练。现在的作文体裁,也不局限于议论文,还包括实用性较强的主持词、演讲稿、发言稿,这些即使在学生毕业工作以后,都有很大可能性会用得到。
作文题越贴近现实,越具有超出题目本身的价值。全民热议作文并非坏事,这些题目像一束光,照向了我们刚刚走过的来时路,我们虽然已经不用考试,但是却多了一次再思考的机会。文字的感染力量是无可替代的,我们这些已经毕业了很久的成年人,或许已记不清数学方程、物理定律、化学元素,但是那些曾经打动过我们的诗词歌赋、文章书籍,那些“文以载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情怀却会与我们骨肉相融。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