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改革来说,2017年是一个特殊年份。这一年,不仅是高考恢复40周年,也被称为“新高考元年”,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地区的考生迎来了首次新高考。

664977_wuy_1520576374786_bjpg/></p><p ><span style=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诸暨市海亮高中考点,考生考前互相加油鼓劲。(资料图片)

  对高考改革来说,2017年是一个特殊年份。这一年,不仅是高考恢复40周年,也被称为“新高考元年”,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地区的考生迎来了首次新高考。

  2014年9月,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标志,中国吹响了自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以来力度最大的一轮高考改革的号角,也勾勒出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新的蓝图。

  高考改革向来“牵一发而动全身”,此次高考制度改革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难度最艰巨的一次改革,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作为当年两个全国试点地区,上海、浙江率先启动新高考改革,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地也于2017年加入第二批试点行列,之后改革将陆续在全国铺开。

  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高考改革正向着这些蓝图目标探索前行,中央部署的各项重大改革任务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实行高考招生录取新模式

  2017年7月,上海市某高中学生白晓舒按新高考的“3+3”模式考取了同济大学。根据3年前推出的高考改革总体方案,上海新高考将不再分文理科。学生除了参加语文、数学、外语3门传统高考科目外,还根据学生特长和兴趣,从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历史、地理、思想政治6门科目中任选3门参加“等级性考试”,考试成绩以等级呈现,并折算成相应分数,计入高考总成绩。

  在“3+3”模式下,理论上上海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不同的科目组合。据统计,实践中,上海、浙江两地超过七成的学生打破了原高考文科、理科的固定科目组合,选择了新的科目组合,学生的兴趣、特长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为了帮助学生合理“选科”,上海不少高中设置了“生涯规划课程”。以上海嘉定一中为例,除班主任外,还为学生安排了“职业生涯导师”。此外,该校还邀请各界专业人士到学校讲课,多方位指导学生做职业规划。

  与“选科”相伴的是“走班”,高中改变了原来行政班“齐步走”的教学组织管理方式,学生生涯规划教育逐步推进,学生自主选课、个性化学习更为普遍。回顾高中3年,白晓舒对“走班”印象深刻,多的时候一天要走“五六回”“抱着超多书奔波在走廊里”“一下课赶紧跑去别的教室”。

  高考结束后,白晓舒凭借高考分数填报并入围同济大学的“综合评价”招生,最后顺利过关。同济大学是上海“综合评价录取改革”的试点院校之一,要求在面试环节认真参考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未经面试不得录取。

  “综合素质评价”是新高考改革“两依据一参考”中的参考,上海、浙江均建立了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并在高校招生中参考使用,使对学生的一次性、终结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此项改革旨在改变传统高考中的“唯分数论”倾向,用多把尺子“量”人才。

  第三方专业评估显示,中学校长、教师普遍认为,这一轮高考改革目标明确、方向正确,尤其是在促进招考公平、增加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更加公平

  2017年8月,甘肃籍残疾考生魏祥如愿带着母亲走进了清华大学,开启人生新旅程。和魏祥一样,河北考生庞众望也是受益于专项计划被清华大学录取。

  据统计,2017年,教育部持续实施国家、地方、高校3个专项计划,重点高校共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10万人,较2016年增加8500人,增长9.3%。

  为努力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的高考录取率,教育部继续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2017年高考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由2016年的5个百分点降至4个百分点左右。

  2017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全国除西藏外的30个省份已全部出台政策并启动实施,2017年报名人数15万人,较2016年增长25%。

  与此同时,教育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扎实推进依法治考,依法治招,群众对高考权威性、公平性的认可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严肃招生纪律,提出“30个不得”招生工作禁令等,并会同有关部门全力保障高考稳定,考风考纪进一步向好,考场违规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部、省、高校和中学四级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完善,严格落实招生信息“十公开”,2017年公开特殊类型考生信息12万人次。严厉查处了个别地方自主招生资格造假以及体育、艺术类违规招生案件,确保考试招生风清气正。

  人才选拔方式更加科学规范

  已在工厂当了4年工人的刘涛怎么也没想到,没摸过一天普通高中教材的他,2017年能通过“技能高考”进入高校。

  随着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大力推进,“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模式更趋完善,2017年各地分类招考计划比例已超过50%,成为主渠道,在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搭建起了沟通衔接的“立交桥”。

  伴随高考综合改革的进程,考试评价的素质教育导向也在不断强化。教育部完成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20个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促进高中课程改革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效衔接。在高考命题方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体现“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充分发挥命题的育人功能。与此同时,加强国家教育考试题库建设,深化考试内容改革,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人才选拔方式上,也更加科学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人数大幅减少,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全部调减到位,地方性加分项目减少到35个,减幅63%。全国具有加分资格人数逐年大幅减少,2017年比上年减少11万人。自主招生考录程序更加严格规范,选拔更加科学有效,招生人数约占高校招生总规模的2%。

  录取方式持续改进优化,31个省份已全部实行考后填报志愿,减少了考生志愿填报的盲目性。高考分批次录取,人为地把大学安排在不同批次,既制造了学校间的不平等竞争,也催生出基础教育的“名校情结”及社会的“学历歧视”。2017年,进一步推进减少录取批次改革,22个省份取消了本科第三批次,上海、浙江、山东、海南合并本科一、二批次。

  2017年,新高考改革在上海、浙江平稳落地。如何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因地制宜稳妥推进第二批改革试点,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我们充满期待。

  高考新实践

  上海:志愿填报首按“院校专业组”

  2017年,上海市本科批次志愿填报与投档体现三大变化,即投档单位首次由“院校”改变为“院校专业组”,志愿填报时间由高考前改为高考成绩公布后,征求志愿次数由一次改为两次。

  本科志愿以院校专业组为单位设置,一个院校专业组即为一个独立的志愿。考生以院校专业组为单位填报本科志愿,本科普通批次设置24个平行志愿,每个院校专业组志愿内设4个专业志愿。

  “院校专业组”由招生院校自主设置,一所高校可设置一个或多个“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可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

  考生须对照院校专业组的科目要求填报志愿,3门选考科目中只要有一门与拟报院校专业组的科目要求一致,即满足填报该院校专业组的科目要求。对于不限科目要求的院校专业组,考生在填报时无科目限制。(董少校)

  浙江:建立选考科目保障机制

  从2017级高中学生起,浙江省学考与选考实行分卷考试,考试安排在每年1月、6月举行。学生高一第一学期不得参加学考,高一第二学期参加学考的科目不多于3门;各科目学考须于高三第一学期结束前完成,每科一次机会,不合格可继续报考。学生高三起参加选考科目考试,相应科目学考合格方能报考该科目的选考。外语首次考试“一考两用”,成绩既用于学业水平等级又用于高考。2015级、2016级高中学生学考选考办法保持不变。

  为确保学生专业学习基础与国家人才培养需要相适应,当某些科目选考人数少于保障数量时,以保障数量为基数从高到低进行等级赋分。保障数量按国家相关学科人才培养需求确定,其中,物理科目保障数量按高校授理学、工学学位专业2013年至2017年在浙江高考录取的平均人数确定为6.5万人。这是满足省内外高校在浙江选拔培养理工类专业人才最基本的生源所需。当其他科目出现类似情况时,参照建立相关保障机制。保障机制适用于各年级段学生。(蒋亦丰)

  代表委员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倪闽景:

  新时代为高考改革带来新机遇

  本报讯(记者 齐林泉 李萍)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就新高考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倪闽景认为,当前我国高考综合改革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综合素质评价的技术支撑、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场地提供、走班制引发的师资结构性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各地各部门系统解决。

  倪闽景特别指出,与首批新高考改革试点的时代背景不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新高考改革也迎来新的机遇。“新技术尤其是 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新机会。”信息化手段的介入,有助于高考招录制度的公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他介绍,上海专门搭建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信息化平台。这一平台的信息最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可以为高校选拔学生提供多元参考,也能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指引。

  全国政协委员韩平:

  用正确教育观为高考改革扩航

  本报讯(记者 齐林泉 李萍)日前,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就新高考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韩平认为,新高考改革经过几年实践探索,面临最大的挑战是改变教育理念的问题。他指出,改革过程中,存在校长、教师以及一些家长的教育理念落后,不理解改革或对改革持观望态度,存在学校不主动作为而是被动接受的现象。一些学校仍旧以一种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方式,来应对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使改革的举措很难真正落地,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应试教育现象,学生的学业负担反而加剧。这也加大了社会各界人士对新高考改革的质疑。牢记并落实改革初衷,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对新高考改革的顺利推进十分重要。

  韩平希望,社会对新高考改革能抱有宽容的心态。“教育改革的结果不是立竿见影的,要经过若干年才能够显现出来。所以,请给教育一点时间,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改革氛围,共同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招生制度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政策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就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五大任务:一是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破解择校难题;二是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三是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改进录取方式,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四是改革监督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加强制度保障,加大违规查处力度;五是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改革考试科目设置,改革招生录取机制。

  2014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等4个改革配套文件。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