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刘向兵接受了中国教育在线的专访,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内涵、高等教育强国指数研制,以及高校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定位等问题,分享了他的观点和思考。
中国教育在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到2035年,我们要交上一份阶段性的答卷。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您是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呢?
刘向兵: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动员令,我们都非常受鼓舞。我理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是带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鲜明的政治性要求的教育强国,带有价值观的要求,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所以,教育系统要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我们的高校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仅是服务于经济建设,更要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一定要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全面发展,又红又专,德才兼备。最终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要让我们的教育能够为人民所满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从这个角度来看,建设教育强国是非常重要、非常崇高的使命,是值得我们去努力的战略目标。
中国教育在线:10月13日,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大会上启动了高等教育强国指数的研制。关于教育强国指数的研制,您认为哪些指标比较重要?
刘向兵:教育强国指数研制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教育强国的建设一定要有标准指引,有评估体系作为指导。那么,这个体系应该如何构建呢?
首先,人才培养质量应该作为第一个指标。正如我刚才讲到的,人才培养要有一个政治上的、价值观上的要求,要看我们办的教育是不是人民满意的?是不是能够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是我们培养的人才是不是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
第二,科技创新方面,也应该是教育强国指数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要考察教育的知识产出、科技服务是不是带有很强的创新性,能不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在当前,西方对我们的经济和技术进行打压和封锁,我们高等教育能不能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第三,还要考虑师资队伍的基础保障。教师是教育强国建设的主体力量,要在教育强国指数中将教师队伍的发展状况、发展水平,整体的素养和能力,教学科研水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纳入进去。
最后,教育强国的指标还应该有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维度。我们的教育强国是开放的,国际化的,通过和欧美发达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对比,不断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使得我们的教育更有竞争力,并通过教育的发展推动国家的发展。
我想,把这四个方面都考虑到的话,我们的强国指数就能够立得起来,打得出去。
中国教育在线:教育强国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定位和角色有哪些不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又是如何定位的?
刘向兵:首先,我强烈感受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人人有责,特别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我们的高校更是责无旁贷。其次,教育强国建设一定是一个集体行动,是所有高校都要向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方向去努力,去发展。但不是说所有大学都办成一个样子,要做到千校千面,各有特色。我们固然要大力推动“双一流”大学的发展,让这些高校在强国建设中做第一梯队,先行先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但是我们全国有两千多所高校,“双一流”高校只是其中一部分,多数高校不大、不强,在发展阶段和整体质量等方面,距离“一流”还有一定的距离,没有这些高校的高质量发展,我们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也很难实现。
另外,我们还有很多地方性高校或行业特色的高校。这些高校虽然不是“双一流”,但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推动行业进步,推动地方发展中也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让所有高校在各自的领域,各自的行业,各自的区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从不同方面对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支撑的作用,我们教育强国的目标才能够更好地实现。
此外,为了更好地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我们应该打造一个良好的高校生态体系。高校之间互相支撑,你有你全面引领的任务,我有我支撑保障的任务,等等。在相互支持、相互补充、高效协同的过程中,推动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
我们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高校,是一所典型的行业性大学。同时,我们也是一所“国字号”大学。因此,我们提出的目标叫“特色强校,特色一流”,不是全面的、综合的“一流”,我们做不了全能冠军,但可以做单项冠军,在我们擅长的领域奋勇争先。比如在劳动科学以及工会相关的学科体系内,我们要努力成为一流。
总的来说,我认为建设教育强国的过程,一定是所有高校美美与共,携手共进的过程。
中国教育在线:您本科从兰州大学毕业,后来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工作了多年,目前又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作,这三所高校的特征就很鲜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您能否从三所学校的角度出发,具体谈谈高校该如何共同发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刘向兵:兰州大学是我的第一母校,它是一个综合性的一流大学,在咱们国家一直是独树一帜的,它很重要的一个定位和使命是服务西部。我觉得这些年它做得非常好,对于西部的发展贡献非常大。包括兰大有一些优势学科,做得非常强。理工类学科像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气象等等;文科方面也有一些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比如敦煌学,还有历史类学科。总的来说,兰大是非常好的第一梯队的高校,从过去到现在,它都很努力,现在更是借着教育强国建设的东风奋力前行。
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工作、学习了24年,对学校有很深厚的感情。中国人民大学最鲜明的特点是它的人文社科专业,可以说国内外的绝大多数文科类专业它都有。当然它也有一些理工类学科,也做得很不错。就办学优势和特色来说,在人文社科领域,它完全起到了引领作用,在这方面它也推动解决制约我们国家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相对于现在大家都在说的“卡脖子”问题,我们曾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卡嗓子”问题,用于描述人文社科领域的关键性难题,意思是只有人文社会科学强了,特别是国际交流能力强了,才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强化我们的话语权,才能在各个领域讲好我们的中国故事。
中国教育在线:一提到“卡脖子”的问题,很多人天然以为都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技术领域的问题,但其实人文社科领域也有“卡嗓子”的问题。
刘向兵:是的,也有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再说回我们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作为一个行业特色非常鲜明的高校,它既要向一流高校看齐,同时也要在自己的特色领域,有深厚历史底蕴和行业优势的领域做强、做优。比如劳动关系学科,如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全体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包括劳动者权益的维护等等,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努力让劳动者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在这方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也将努力践行这一“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教育在线:谢谢刘书记。
(以上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刘向兵在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的访谈实录)
原标题:刘向兵:建设带有鲜明社会主义特征的教育,办好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高校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