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容器

  8月11-13日,2023全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教融合发展大会暨全国职业院校电子信息系主任年会在南京成功举办。会上,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长赵坚接受了中国教育在线的专访,就产教融合以及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实践。

  以“424”发展战略践行产教融合 协同产业、区域高质量发展

  中国教育在线:您觉得推动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最大的难点在哪里?当下,产教融合该如何走出新路?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如何做的?

  赵坚:“产教融合”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是与产业对接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职业院校对于促进产教融合责无旁贷,使命光荣,重任在肩。作为创办于1960年的一所行业院校,我们一直以来扎根行业,服务产业。在新形势和新要求下,我们把产教融合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实施了“424”发展战略。

  第一个“4”指的是学校在产教融合中的四个服务面向:一是面向区域,学校面向“长三角”,面向上海的临港自贸区,面向上海重点发展的五大新城,根据这些区域产业的需求进行服务;二是面向行业,服务于新一代电子信息行业的一些需求;三是面向国际组织,我们依托上海的区位优势,对接以世界技能大赛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开展技能大赛等方面的“产业融合”;四是面向企业,学校服务于企业,特别是一些龙头企业,为其在产教融合中的需求提供服务。

  中间的“2”指的是我们在产教融合中的两个发力点,一方面是对外,我们要为行业及区域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和应用技术的研发服务;另一方面是对内,我们希望把行业、产业最新的技术技能标准转化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学标准,以此来培养出满足产业需求的人才。

  最后的“4”是四大平台,因为产教融合需要有工作的载体和平台,所以我们在校内搭建了四大平台,第一个平台是面向学生的实训开放室,也是实训的教学平台;第二个平台是面向研发的工程研究平台,第三个平台是面向社会服务的、开放性的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学校可以通过培训开展一些社会服务;第四个平台是国际交流平台,我们在校内成立了面向国际组织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一些产教融合交流平台。总之,“424”发展战略是我们学校践行“产教融合”总思路的一个体现。

  中国教育在线:学校地处上海,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学校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如何助力上海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赵坚:上海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重点发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先导性产业,这些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这就对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加快培养适应这些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以集成电路为例,我们在前期的调研发现,现在集成电路的产业发展中,急需一类“复合型”人才,就是既懂集成电路生产工艺,又能对集成电路生产的核心设备进行安装、调试、维护、运营的人才。所以,我们想根据这类产业新的用人需求,改造学校的教育教学。比如,我们在专业布局上,围绕集成电路产业的人才需求,打造集成电路专业集群,把传统的集成电路技术专业和机电一体化专业,以及电子技术专业整合起来,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这是面向产业。

  还有一类就是面向区域。我们学校地处上海临港自贸区,学校周边是临港布局的多个千亿级的产业,这些产业的相关企业在入驻自贸区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用人需求。我们可以对接这些企业,在它们未来产能增长和规模扩张过程中,满足其普通职工和管理干部的培训需求,特别是针对现在企业数字化转型,我们一直在关注数字化技术在优化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等方面的作用。我们学校与上海市的物联网行业协会合作,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培训和服务,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助推我们所在区域企业的发展。

><br>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长赵坚接受中国教育在线专访</p><p><strong>变革课程开发模式,探索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strong></p><p>  <strong>中国教育在线</strong>:您刚才提到了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在您看来,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什么?学校在数字化转型升级上有哪些举措和经验?</p><p>  <strong>赵坚</strong>: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数字化转型特别重要。刚才提到,职业教育是跟产业对接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如今产业的发展瞬息万变,如何将产业的新要求、新技术和新规范,更快速地转化为我们的教育教学资源,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末端,展示在我们的课堂和教材上,这其中,数字技术应该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p><p>  举个例子,目前职业教育的课程更新开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延续原来的课程,进行更新改造。但是,因为老师开发课程要组团队、收集资料,还要跟企业共同探讨哪些资料和技术可以放进课程中,所以这个过程相对较慢。第二种方式是直接购买教育公司的一些资源和服务,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更新。这两种模式都有其优势,当然也有不足。相对而言,课程开发周期、成本和更新率可能均还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p><p>  所以,现在我们学校正在探索利用数字技术,最主要是用AI技术,开发职业教育教学的课程,希望从课程生产开始,到课程资源建设,再到后期课程实施,全面推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变革。简单来说,就是利用AI大模型的快速生成技术,生产我们的课程资源。</p><p>  目前,学校正在建立课程转化中心,我们将和一些企业开展合作,购买其真实的项目资源和数据。以前,我们是直接购买企业开发完成的课程包,未来我们可能不直接购买课程包,而是购买生产型企业的真实项目数据,按照课程开发的传统范式训练AI模型,产出我们的课程大纲、课程要点和微课程模块,从而形成快速迭代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我想,这是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职业教育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地方,如果这一点能打通,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应该是找到了“命脉”所在。</p><p>  <strong>中国教育在线</strong>: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思路。作为一所职业院校,还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培养人才,我们该如何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数字化人才?</p><p>  <strong>赵坚</strong>:数字化人才的培养,的确也是一个新挑战、新命题。回顾最早的信息化,再往前是电教化,一开始,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电脑操作技巧,后来变成需要能够掌握一门编程语言,而现在的新要求是,要让学生掌握未来数字世界通行的基本技能。所以,我们现在正在构建学校整体课程的改革,希望我们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这类以电子信息工科类专业为特色的学院中,不论是选工科的学生,还是经管类专业的部分学生,都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字化能力。</p><p>  我们认为,基本的数字化能力大概包括四个方面:</p><p>  一是数字技术的基本认知。就是数字技术的整体概念是什么,其中包括数据的获取和分析,基本的挖掘和应用能力。</p><p>  二是结合场景的数据的应用。数字技术在不同的应用领域,比如机电类专业,集成电路专业,有哪些典型的应用场景?我们要根据专业进行数字化教育教学。</p><p>  三是要有基本的数字化协作能力。这种协作跟学生未来的职业拓展有关系,因为数字技术本身就在不断迭代,背后可能需要学生有更深厚的一些学科基础,比如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是否要学数学、物理,甚至学生物、社会学等等?我想,这种学科的协作和底层拓展,可能是职业院校需要去构建的。</p><p>  四是数字伦理。未来数字技术的发展,可能最后要涉及到伦理问题,这些都是在职业院校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出来的能力。当然,我们要对学生分层次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因为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基础不一样。</p><p>  未来,我们学校在培养数字化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培养学生这四种基本的数字化能力,来帮助他们应对未来的发展。</p><p>  (以上为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长赵坚在2023全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教融合发展大会上的访谈实录)</p>                        	</article>
                        	<!--内容关联投票-->
						    	                        	</section>
                        <div 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