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被评为“摆渡船阅读港湾学校”;2020年10月“弘毅智学课堂”硬笔书法教程入选山东省中小学信息化应用典型示范案例;2021年12月入选为“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春秋课堂”;2022年7月被认定为“教育部中小学阅读素养教育项目应用校”;2023年5月被评为“聊城市数字校园应用优秀学校”……

22日,在东昌府区第一届教育教学年会校长论坛上,育红小学校长袁英华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小学实践与探索,做了现场分享。

为引领全校教师主动适应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东昌府区育红小学于2020年起,便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小学实践与探索”作为学校的发展方向,围绕如何将信息化工具与实际教学相融合,进行了大小十余次教研。基于以上背景,学校利用聊城市智慧教育平台等多种数字工具,主要从三个方面实践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细粒度资源;精准分析学情;实现教学可视化。

建设细粒度教学资源,构建和谐双师课堂。

学校细粒度教学资源的建设,是以知识点为信息建设单位,形成主题化、专题化分类,针对学情打造实用性强、具有学校特色的细粒度资源,构建和谐双师课堂。

为将庞杂的知识点细化,帮助教师、家长、学生运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查漏补缺,学校教师针对不同学情,利用多媒体工具录制了丰富多彩的微课,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细粒度教学资源库。

为改进写字教学方式,探索高效教学模式,学校自2018年起,便尝试依托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建立写字教学专项细粒度资源,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目前已经形成了具有完备教学体系的视频资源库——弘毅智学课堂。公益性课程走出校门,覆盖全国12万多用户,课程内容700余节,涉及基本笔画、偏旁部首、一至六年级同步指导等方方面面。

学校利用教学助手手机端的“移动讲台”将教师示范教学和学生同步反馈交叠,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同时,教师利用平台的各种学科小工具,极大提升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学校的阅读工程实现了学生阅读数据的可视化。开设了“爱·阅读”校本课程,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编写线下课教材《阅读存折》,设计了必读必背和选读选背两个板块。线上,学生利用人人通“习惯养成”专栏的“每日朗读”养成阅读打卡习惯,教师利用平台精准掌握学生阅读情况。

同时,学校致力于优化图书馆建设,打造智慧阅读空间。图书馆馆藏图书64761册,布局合理,条目清晰,智能化借阅系统已接入区教体局统一管理。学校公众号开设了“小语朗读者”专栏,定期展示学生风采,评选“阅读达人”和“书香班级。”

学校的家本劳动课程在家校合一的基础上,利用“钉钉”“人人通空间”等数字平台,将学生的劳动情况可视化,分析导出后台数据,帮助教师分析掌握学生家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学校的创客课堂上,教师利用数字化编程管理平台,实时掌握学生的编程进度及数据,及时进行针对性指导和教学调整。教学的可视化为探索泛在学习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提供了有效路径。

袁英华介绍,写字教学的数字化转型,让教学过程从线下到线上实现随时随地,从课堂到家庭实现无缝衔接。许多家庭出现了亲子练字的和谐场景;“师生同练一刻钟”成为学校常态化的“四步八环节”双师课堂。

阅读教学的数字化转型打破了阅读场所的单一性,实现了数字化图书借阅,纸质图书在教室、走廊中,电子图书在网络空间中都“漂流”起来,打破了时空限制,营造了泛在阅读环境。

下一步,育红小学将继续实践与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进一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教育管理和教学应用信息化,构建智慧教学新生态,为“四有”首善之区教育品牌的培塑贡献力量。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