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又到一年升学季。当受高校扩招和就业形势严峻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学子选择通过不断提升文凭来对抗就业压力时,一些奇怪现象的出现却引发人们思考:有媒体报道在武汉举行的一场规模很大的研究生双选会上,35岁的某大学博士生简历被退回,原因是其应聘的某大学认为他的第一学历为专科,不符合该校招聘条件,此外还有一些应聘的博士也因本科、硕士阶段在一般院校而与应聘岗位失之交臂。前不久前程无忧对1000多名研究生所做的就...

又到一年升学季。当受高校扩招和就业形势严峻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学子选择通过不断提升文凭来对抗就业压力时,一些奇怪现象的出现却引发人们思考:有媒体报道在武汉举行的一场规模很大的研究生双选会上,35岁的某大学博士生简历被退回,原因是其应聘的某大学认为他的第一学历为专科,不符合该校招聘条件,此外还有一些应聘的博士也因本科、硕士阶段在一般院校而与应聘岗位失之交臂。前不久前程无忧对1000多名研究生所做的就业情况调查也显示,有七成接受调查者表示曾遭遇“第一学历歧视”。



那么究竟该如何破解第一学历歧视难题?让升学选择真正为就业“保驾护航”?对此,北青网和精华教育考试研究院联合举办了《升学选择决定就业成败》直播讨论。精华教育考试研究院升学规划校长何艳丽和前程无忧资深职场顾问王剑就此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为广大网友把脉支招。



从考研、留学到招聘就业,“第一学历歧视”现象无处不在



当年,在网络大V、考研名师张雪峰和主持人马丁所做的有关考研的一期节目中,出生于黑龙江省的张雪峰曾坦言,世界500强企业是不会到他家乡的一所大学去招聘的。这段话从一个层面反映出企事业单位在校招时存在的“挑肥拣瘦”现象。



对此,王剑深有感触地说,“第一学历”通常指高中毕业后获得的第一个高等教育学历。他所在单位每年都要代理大量单位的校招工作,确实发现一些规模较大或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在校招时往往只去双一流或重点大学进行宣讲或招聘。“现在招聘基本都走网络平台,求职者需要在线提交简历。有些企业的网申系统会要求求职者详细填写自己的教育背景,比如第一学历毕业于哪所院校。这些企业在后台会设置筛选工具,比如只选择清华和北大这两所学校的求职者,其他学校的人根本不会考虑。如果说这种做法还比较明显的话,有的企业则在网申系统下拉菜单中列出很多学校,里面包括很多他们的目标院校。下拉菜单最后一个选项是“其他院校”,如果你选了这一项,意味着你的简历在后台基本没人看,这属于是隐性的一种手段。”



其实不止招聘环节,第一学历歧视现象也出现在职场的其他领域。王剑说他曾看到2017年对武汉市七所重点高校研究生所作的第一学历与就业起薪的数据研究,结果发现第一学历为211的大学本科的硕士毕业生起薪比非211大学本科高出11.8%,可见求职者的第一学历差异对起薪有显著影响。“还有机构发布高校毕业生薪水排行榜,从中可以看到每年排在前几位的基本上都是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名校,这也说明起薪确实和毕业院校有一定关系”,王剑表示。



其实除了就业招聘,在考研、公务员招考和出国留学录取等领域也不乏“第一学历歧视”现象。据何艳丽介绍,研究生招考有“裸考”和“推免”两种形式,前者需要笔试通过后进入面试阶段,而后者不用参加笔试直接进入面试环节。对于“推免”而言,不同学校比例有所不同,“985”院校的推免率大概在百分之三十左右,而对于一些更好的学校推免率甚至能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针对“211”院校所做的统计也显示,其推免率在百分之二十左右,更优秀的院校可能达到或接近百分之三十。而对于一些“双非”院校而言,推免率就非常低。“好的院校没有把所有考研名额都给到‘裸考’生,从某种意义上也说明他们想要‘推免生’。据我们了解,一些高校在考研调剂时对于入围的人也会优先考虑‘985’和‘211’院校的学生,” 何艳丽说。



王剑指出,在出国留学录取上同样存在“第一学历歧视”现象,比如本科是“985”或“211”院校的毕业生要比“双非”院校学生更容易申请到海外名校。一些海外学校明确要求“双非”院校学生在申请时GPA要达到90分以上,但是“985”和“211”的学生85分以上就可以。另外像英国在开放工作签证时有一个大学名单,只要是名单上所列大学的学生,哪怕还没有拿到工作offer也会给你发签证,而这些名单上的学校就是清华、北大这样的好学校,给人一种“抢人”的感觉。



谁是“第一学历歧视”现象的“幕后推手”?



在直播讨论中何艳丽提到了一个专业术语——生均经费,即平均投入到每个大学生身上的经费,不同学校差异很大。以清华、北大为例,每年国家的经费投入在两三百亿,平均到一个学生头上可能要六七十万、甚至更高。但对于一些普通院校而言,生均经费可能只有一两万元。在何艳丽看来,生均经费不同带来的培养结果也会产生差异,包括师资水平上的差异。好学校由于资金充沛,就更有能力去吸引优秀教师。此外,像“985”和“211”工程,本来是为了加快我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但却被人无形中给贴上了划分三六九等的标签。



此外,高等教育大众化也使得这一问题愈加难解。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毛入学率有关,所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指的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与十八岁至二十二岁适龄青年的比率。通常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到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我国在1999年启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扩招,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2007年达到23%,到2022年更是达到59.6%,在学总规模达到4655万人。“我们的整个社会体系还是看重学历的,倒退三十年前,只要有个本科学历基本上就是‘铁饭碗’了。但现在随着每年上千万大学生毕业,就业市场上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何艳丽说。



在何艳丽看来,用人单位要解决的是招聘效率问题,在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的背景下,选择他们身上的标签(第一学历)就成为一种高效快捷的方式。而这也契合了信号传递理论的观点,即在信息不对称、即不了解哪一个学生更好的情况下,第一学历便成为将他们加以区分的依据,这样做效率最高。“高考是目前大家公认最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它可以将一个人的能力测出来。通常认为人有两大方面能力,一是核心能力,但这点不好测量。再有就是专业能力,其中包括了认知能力,而用高考衡量认知能力是非常高效又免费的手段,所以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就用高考选拔替代了人才选拔”, 何艳丽指出。



王剑也表示,第一学历歧视的根源在于企业招聘时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就业供大于求的背景下,企业在招聘时便会提出一些更高要求。这样做确实不合理,但它的存在是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



“第一学历歧视”给个人职业发展和就业市场带来哪些危害?



谈及“第一学历歧视”给个人发展乃至就业市场带来的危害,何艳丽认为,首先对一些用人单位而言,它们丢掉了很多选择的机会。因为只凭第一学历来判断一个人,就会忽视应聘者背后不易被看到的能力和努力。



此外,职场中流行圈子文化,这些圈子不仅可以链接资源,还可以对年轻人起到传帮带作用,因此具有特殊优势。但由于第一学历原因丧失了进入某些圈子的可能,也会对其未来职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三是从晋升机会上看,很多大企业为了培养未来管理者,通常会推行“管培生计划”,即到某些高校去招聘、选拔一些学生作为储备干部来培养。但对于一些不在招聘之列的普通高校学生来说,即使他们以后还可以努力去争取这些机会,但至少在培养的起点上输给了一些名校毕业生。



“人才领域有个冰山理论,即把一个人能被看到的、诸如毕业院校和学历等各种条件比作浮出海面的冰山,但其实有相当一部分人的优势,像沟通能力、处理问题能力、执行力和坚韧、上进等品质是在‘海面以下’看不到的”,王剑指出,“如果某些企业去招聘的岗位对这些能力要求很高,但招聘时又恰恰采取了只看第一学历这样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难免会造成人才错配,给企业生产率带来负面影响。同时,这样做也抹杀了很多第一学历不好的人自我提升的动力及其之后的成长性。”



想要破解“第一学历歧视”难题,究竟该如何去做?



在何艳丽看来,如果对于一名职场老手来说,第一学历可能没有那么重要,因为用人单位可以通过其工作业绩等标签加以检验。但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第一学历就非常重要了;因为在没有其他标签的情况下,第一学历可能是最好的检验标准。“如果你现在是个大学生,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做好职业规划,想想未来从事什么行业和岗位,提前了解这个行业或岗位的用人标准,然后尽可能地在大学期间做好相应储备。如果你在第一学历方面已不占优势,但又想进入一个相对较好的单位,建议可以通过实习这一方式。因为有些单位对于实习生没有那么高学历要求,如果你能获得实习机会并在实习过程中表现优异,后面也许还有机会留下来。对中学生而言,既然已经认识到第一学历的重要性,就要提前去规划,争取让自己能考到一个更高水平的院校”,何艳丽说。



在何艳丽看来,选择复读就不失为中学生提高第一学历的有效途径。在精华学校,通过复读帮助数万学子实现升学理想,更有数百名学子达到清华、北大录取标准。据了解,精华学校始建于1978年,是由北京基础教育领域的名师廖锡瑞一手创办。经过40多年发展,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在复读领域的经验积累,精华学校已成为北京地区著名的高考辅导品牌。



“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我们在复读领域最成功的经验是发现了成绩提升三角”,据何艳丽介绍,“提升三角”首先强调提升学生的自驱力和自控力,在这方面精华学校做了很多研究并找到了让学生们具体落实和提升自驱力的方法,让学生们有清晰的目标和明确的规划,并驱动他们持续前行。比如,精华学校每周一早上都会利用十五分钟时间播放学校精心制作的视频内容——《成长驿站》,以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动情的音乐、感人的画面帮助孩子们完善人格、坚定目标、赠机阅历、开阔眼界,提高自驱力。



“对于这些复读的学生来说,他们不是简单地重复学习一年,而是一个重塑的过程;就像一艘船如果漏水了,没找到漏洞还让它继续行驶,可能还会继续漏水甚至沉船。所以对于复读的学生来说,我们一定要帮他们找到学习中的漏洞在哪里。”据何艳丽介绍,精华学校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准确诊断出学生的弱项和问题;当问题被清晰地定义后,学校再通过针对性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的成绩不断提升。



此外,精华学校还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他们看来,学习习惯是成绩提升的关键。为此,精华学校开发出整体解决方案,在帮助学生形成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同时,帮助他们达成想要实现的目标。



“其实并非所有成功的人都有光鲜的‘第一学历’,不少两院院士的‘第一学历’并不耀眼。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士陈竺,‘第一学历’仅为中专;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沈树忠,在浙江煤炭工业学校取得‘第一学历’;在疫情防控中为人所知的中疾控主任高福院士,其本科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除此,像华为用201万年薪招聘的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张霁,‘第一学历’是武昌理工学院,当时考上时仅为三本,而且他还是一名高考复读生”。在王剑看来,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像是一场马拉松,“如果你现在还是个学生,你能把握的就是尽量去提升你的学习成绩和第一学历。当然如果由于种种原因错过了也别灰心,只要你加倍努力地去追赶,取得成功也是有可能的。”



文/王麒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