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华中科技大学网络与信息化办公室主任王士贤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经过过去十年的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已经从简单的工具应用逐渐融合到了高校各项活动中。他表示,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虚拟现实等对高校信息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如何有效运用新型信息技术,实现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从而实现新一代智慧校园,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自去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至今,虽然很多高校在新基建上进行了多方面探索,但大部分高校对新基建的部署方向还比较迷茫。如何在新基建的浪潮中掌舵前行,成功上岸,成为大部分高校亟需思考和探索的难题。

 src=

黎胤 中南大学信息与网络中心副主任

  对此,中南大学信息与网络中心副主任黎胤表示:“在《意见》六个重点方向的指引下,升级传统校园网络,搭建数据一体化支撑平台,重构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发挥数据使能,利用大数据决策分析,提升校园治理智能化水平是当前高校新基建的重要建设领域。”

高校新基建正在起步阶段

  《中国教育网络》:

  您认为,当前高校新基建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高校传统基建和新基建有哪些本质上的区别?中南大学在此方面有何工作?

  黎胤:

  目前,高校新基建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新型基础设施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其主导技术、产品形态、市场需求、配套产业、商业模式等都处于孕育阶段,尚未定型。同时,很多新型基础设施还不具备大规模商用部署的基础,还需从技术和应用方面进一步培育和完善。

  在了解当前新基建发展现状的前提下,掌握新基建的优势,成为制定新基建部署策略的基本逻辑和出发点。新基建的本质是高科技数字基建,主要具备以下两大优势:

  一是技术含量高。新基建主要以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依托,以数据生产要素为牵引,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搭建了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工程。传统高校信息化建设普遍以底层传统网络通信管道建设、基础通信设施设备建设、基础应用业务信息化为主要建设内容,智能化程度不高。

  二是技术融合创新。近年来,新基建所依托的信息技术快速演进,并不断与传统基础设施技术交织融合,整个技术体系持续创新优化,3至5年就面临迭代更新。这与道路、桥梁、铁路等传统基础设施强调安全与耐用,且技术较为成熟、升级缓慢,质量目标通常为几十年截然不同。同时,这与高校传统信息化建设强调“基础设施保运转”“业务应用保畅通”,着重解决信息化“有”和“无”的问题也有较大区别。

  中南大学综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WiFi6、5G、大数据、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制定“智慧中南”顶层规划。学校开展“五个一”工程,即有线无线一张网、应用支撑一平台、数据业务一体化、办事服务一站式、网安技术一体系,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智能化、感知化、移动化、集成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水平,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

新基建须未雨绸缪

  《中国教育网络》:

  您认为,高校开展新基建时应注意哪些方面?当前,高校建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从何入手?

  黎胤:

  当前高校正处于新基建的起步阶段,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需要注意几点:一是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周期长,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组织落实策略规划的相关工作;二是信息技术升级迭代周期短,建设方案要充分考虑技术发展方向,保持适度超前,为系统平滑升级保留空间;三是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应遵循项目管理科学,需在政策制度、统筹管理、资金配给、人员调度、沟通协调以及后续运维等各方面予以保障。

  当前,根据师生需求,绝大部分高校应着力建设校园信息网络新型基础设施,全面构建智慧校园“一张网”的数字底座。

  信息网络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是解决早期校园网积累已久的网络架构问题,即早期的校园网较多采用传统的星型架构,单链路缺乏冗余保障机制,难以满足现在的教学、办公、科研等大数据、多业务专网需求;

  二是部分楼宇的网络设施陈旧,网络设备品牌杂乱,技术标准不一,网络综合布线混乱,楼宇网络环境恶劣,设备故障率较高,师生故障投诉较多;

  三是无线网覆盖率低,无线通道干扰严重,信号较弱,师生体验感不好;

  四是宿舍区智能水电表、热水、洗衣机、充电桩等大量物联网终端亟待网络资源整合,智慧校园生活场景日益增多,学生对网络服务内容及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五是学校多校区分布,部门业务孤岛严重,数据交互及共享能力低,无法及时为教学、科研、校园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决策。

发力信息网络新基建

  《中国教育网络》:

  截至目前,高校信息网络新基建成效如何?中南大学是如何开展信息网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

  黎胤:

  近几年,我国持续夯实5G、千兆光网、物联网等新一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体系的辐射渗透能力进一步增强,信息网络新基建成果显著。这三个方面推动高校新型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新,诸如5G虚拟专网、F5G全光网、园区网络部署SDN(软件定义网络)等。

  中南大学的信息网络新基建由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牵头,统一领导、统一谋划、统一部署。而且,学校成立了智慧校园建设工作组来确保中南大学信息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各二级单位也明确了信息化的分管领导,设置信息化岗位,落实人员配备,确保完成信息化相关任务。

  此外,学校建立了完备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形成论证、立项、审核、实施、验收统一化管理,为做好各部门的协调工作提供保障。

  在经费保障方面,学校完善了信息化建设投入政策,加大信息化固定经费投入,保障信息化工作的持续性,同时也注意避免信息化的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在项目后续运营运转方面,加大人员投入,注重业务流程标准建设和服务质量提升。

  中南大学聚焦学校“双一流”建设,在现有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围绕“有线无线一张网”工程,根据《意见》中关于信息网络新型基础设施的两个建设方向,开展信息网络新基建。

  第一,建设教育专网。学校建设5G虚拟专网,通过UPF(5G核心网)下沉,实现数据不出校以及5G专网与校园网的深度融合。其整体架构在性能、容量、高可靠及技术运用方面满足未来5至10年的整体发展需求。

  同时,学校搭建双100G骨干网,实现五个校区互联环网,通过波分技术确保数据安全的同时,也为校区之间的互联互访提供超高带宽、超高可靠网络支撑,实现跨校区的科研、教学等业务高质量发展。

  此外,学校还建设一体化的网络管理平台,实现对网络体系、核心机房、专网业务系统等做精细化管理和运维,实现可管、可控、可视,实时掌握网络动态,化被动运维为主动运维。

  第二,升级校园网络。学校采用F5G全光网,实现办公区、教学区、学生区有线网络互联互通,无线网络无盲区,全场景WiFi6覆盖、无缝漫游、网络不中断、业务数据不中断,确保视频、语音等实时性强的业务操作流畅。

  同时,学校建设物联网公共基础设施,对校园的人、车、资产设施进行全连接,实现数据全融合、状态全可视、业务全可管、事务全可控。此外,中南大学加入国家“推进IPv6规模部署专家委员会”,作为“IPv6+创新推进组”成员参与IPv6+关键技术研究,持续推进IPv6规模化部署进程。

新基建构建新未来

  《中国教育网络》:

  未来,高校在部署新基建的过程中,有哪些技术需要我们高度关注?您对高校新基建的未来发展有哪些思考和期待?

  黎胤:

  高校新基建是贯彻落实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具体要求。高校优先布局新基建,着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不断满足教育发展需求,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

  面向未来,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5G等信息技术,高校将逐步构建一个“全联接、全感知、全智能”的新型智慧校园。特别是实现5G网络、无线网、物联网等多网融合;智慧教室、智慧后勤、平安校园、一卡通、海量智能终端设备泛在连接,统一承载;实施5G虚拟专网与校园网的深度融合,以及F5G+WiFi6的创新应用。

  同时,随着高校新基建的不断发展,完善物联网公共基础设施及物联网管理平台建设,加快物联网接口标准建设,支撑物联网与IPv6应用场景创新,势在必行。接下来,高校需在不断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持续开展以“数据+服务”为核心的应用系统建设,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个性化信息服务体系,全力支撑高校“双一流”建设。

  同时,高校需做到网络及信息系统全面完善、基础数据全面共享、网络安全全面保障,实现师生校园业务智慧化管理,建成集智能化感知、控制、管理、互动和数据分析于一体,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智慧学习空间,不断提升学校综合实力,逐渐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撰文:陈永杰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