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读书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读书使我内心丰盈,精神明亮。幸福有很多种模样,于我而言阅读便是其中一种。

我的父亲是高中毕业生,他喜欢读书,在我上小学之前,记忆中无数个宁静的夜晚,年幼的我总是依偎在他身旁,听他给我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女娲造人……睿智高深的先哲、法力无边的神仙一一进入我的梦乡,创造出一个个奇幻绮丽的世界。是父亲给了我最初的文学启蒙,给了我良好的读书环境,为我的人生打下书香底色。

在我7岁那年,我的父母去了异乡打拼,我和邻村的姥姥一起生活,每当过年父母回家的时候,总能给我带来精美的礼物,不是娃哈哈、小洋人,也不是奥特曼、机器人,而是一本本沉甸甸的书,《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因为太过喜欢,书早已被我翻得破损不堪。每学期初最期待的就是发新书,我清晰地记得新书翻开时的味道,我会迫不及待得在发下新书的第一晚把语文书里所有课文看完,而姥姥则在一旁说道:“儿啊,世上的字那么多,能都认全吗,别把眼睛看坏喽,早点睡吧。”因为对语文课文异常痴迷,在四年级时我便读完了小学所有语文书,大舅家的姐姐就把她初中的语文课本借给我。也许从那时起,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阅读的种子。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是姥姥无微不至的爱和书的陪伴,伴随我整个小学时光,是雨来、潘东子、海娃、阿廖沙陪伴我走过生命最初的岁月,教我认识真善美,给我勇气和力量,赠我快乐和启迪。

初中时,繁重的学习任务接踵而至让我感到稍许紧张,即使这般,也抵挡不了书对我的诱惑。我依稀记得利用中午静校、大家都回宿舍午休的宝贵时间,我在教室里读完了毕淑敏、三毛的散文以及《海里两万里》《幻城》等书,只有在读书的时候,才感觉紧绷的心得以放松愉悦。我选择了文科,我一边为高考积累素材,一边感受读书带来的乐趣。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后的一片叶子》这篇文章,老画家贝尔曼为患肺炎而奄奄一息的学生画最后一片叶子的故事。贝尔曼是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了一辈子的小人物,一生饱经风霜、穷困潦倒,却热爱绘画艺术,为挽救一个青年画家的生命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文中刻画了朋友间的深厚友谊,使一个舍己为人、以自己生命为代价创造真正杰作的画家形象跃然纸上,让我看到了以贝尔曼为代表的普通人的高尚。

大学期间,我生活在充满着文学气息的教师教育学院,与学前教育专业结缘,并有幸加入导师组织的“学习小组”活动,小组成员每周分享近期阅读的文献、论文开展的进度、热点教育教育话题、印象深刻的名人传记。

通过导师组织的读书小组,我了解到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生活的时代,那是一个备受欺凌、内忧外患的年代,他不仅心系祖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活教育”目的论上,陈先生提出要培养学生“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我了解到张雪门先生一生都在为我国的幼教发展呕心沥血,即便到晚年眼睛失明,半身不遂后他也没有放弃幼教工作,演讲、授课、著书,一样没丢下,《幼稚教育》《幼稚园课程活动中心》等十几本专著,都是他在眼睛几乎失明、手脚失灵、耳朵失聪、身体状况极度糟糕的情况下完成的。一生著作达200万字。他用一生向世人证明了心怀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激励了我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理想信念,我毅然决然决定考取该专业的研究生,最终成功上岸。

研究生毕业后,我成功入职聊城幼儿师范学校,担任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师兼班主任。在教学上,我努力让自己成为一颗读书的种子,把读过的好书分享给学生。工作后的我依然热爱读书,阅读让我学会思考、沉静内心,享受灵魂深处的愉悦,让我的心灵得到慰藉。

在班级管理中,我努力为学生点亮阅读之灯,把自己在本科时期参加读书小组的经历,引入到班级管理育人实践中,在2022年3月班级成立了“师生学习共同体读书小组”,并以此作为班级特色活动定期定时开展。读书小组由老师和学生组成,学生自由推选出每期读书小组的记录人、主持人、汇报人、讲评人,师生共同学习,相互分享交流,学生自由选择分享内容,结合自己制作的PPT进行书籍分享。分享交流的内容可以是社会热点和经典话题,亦可分享读过的某一本书、某个人物传记、某个影片,倾听者提出问题,给予评价或补充,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自2022年3月读书小组成立以来,累计组织活动50余次,累计活动时间超过40小时,分享书目近50本,讨论与教育有关的话题近20个,分享名人传记10余个。一年多活动下来,读书小组学生在阅读素养上进步很大,“从第一次胆怯地上台分享书籍,到流畅自如的上台分享话题,从胆怯到大方、从无知到成熟、从观察到倾听、从倾听到表达……读书小组让我见证到了自己的成长。”班内学生这样评价读书小组的评价。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