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寒假临近尾声,新年新气象,广大师生满怀新的希望与憧憬。今年起正式施行的新体育法令很多人充满期待。该法明确规定,国家将体育科目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建立符合学科特点的考核机制。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体育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但迫于升学压力,体育学科却常常面临被边缘化的境地。为了有效增强学生体质,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高考和中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力图从顶层设计着手,实施综合治理。...

  寒假临近尾声,新年新气象,广大师生满怀新的希望与憧憬。今年起正式施行的新体育法令很多人充满期待。该法明确规定,国家将体育科目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建立符合学科特点的考核机制。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体育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但迫于升学压力,体育学科却常常面临被边缘化的境地。为了有效增强学生体质,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高考和中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力图从顶层设计着手,实施综合治理。目前,体育进入中考已经在全国推行,有些地方还将体育分值提高到100分,与文化课程“并驾齐驱”。但是,要确保高中学生有充足的体育锻炼时间,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

  一方面,高中阶段的学业更繁重,相较而言,体育的重要性更容易被忽视。另一方面,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比中考改革更复杂、更敏感,相关变动需要更加审慎。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体育被纳入中考的影响,很多高中生的身体素质往往是在高一阶段最佳,而在高考冲刺最终阶段的高三时期最差。因此,倒逼学校和学生重视体育,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在这样的情况下,将体育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不失为折中的稳妥之策。

  事情往往具有两面性。以体育进中考为例,由于涉及敏感的升学问题,很多人每分必争,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加。不过也有人认为,“以考促运动”固然能有效推动学校和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但也不能忽略考试指挥棒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从根本上讲,体育是个体的一种习惯与爱好,本应乐在其中,强身健体与精神享受兼得。通过考试指挥棒进行引导,或许有助于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可一旦发力过猛,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恐怕就会引发许多问题。比如,在巨大的分数压力下,体育课会不会异化成一遍遍练习考试项目的枯燥训练课?如果是为了分数而“被逼着”去锻炼,会不会让学生对体育产生厌恶情绪?

  将体育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则不需要有这么多的顾虑。一方面,学业水平考试不通过,不仅直接影响毕业,还会影响高考报名,这就要求学校和学生必须重视体育,加强锻炼。另一方面,学业水平考试大多是合格性考试,与升学的结果绑定并不深,因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免去考试指挥棒带来的副作用。

  当然,要提升体育学科的地位,还需在更多层面予以发力。针对近年来出现的新挑战和新问题,体育法修订直面现实问题,力图从法律层面入手,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比如,为增强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实行青少年和学校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健全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工作制度,将青少年和学校体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解决体育科目不受重视、体育课时经常被占用等问题,明确要求学校必须开齐开足体育课,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不少于一小时的体育锻炼。这些硬性规定,意味着任何剥夺孩子们参加运动的做法都属于违法行为。

  胡欣红 来源:中国青年报

[ 责编:田媛 ]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