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教育行业在疫情期间积极拥抱互联网,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加快,这对于教育行业“碳中和”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场景支撑;此外,教育部已发布《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对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双碳教育体系建设进行了规划,低碳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也为实现碳中和提供了双碳人才培养、双碳知识体系建设、双碳理念普及等多方面的顶层设计。...

日前,《零碳未来青少年校园/社区指南》(以下通称为《指南》)发布,为零碳校园/社区的建设提供了较为详尽的行动战略路径。基于此,小编将围绕教育行业来谈谈如此实现“双碳”。此前,小编在文章零碳校园解决方案梳理中已做了简单介绍,大家可以看下。


从教育行业产业链来看,公私立学校及校外培训机构属于中游,上游是提供教学产品、技术支持、云服务、教学管理Saas系统和解决方案的企业,下游则是用户。产业链就是碳排放链,每一环都要节能降碳。学校和教培作为上下游的桥梁,在教育碳中和中至关重要。



学校的碳排放源大致分为实体、产品和活动。实体就是各种用途的建筑、服务点和停车位等物理实体。产品包括日常使用的水、电、燃料、纸张、塑料、垃圾。活动包括服务、快递、出行、会议、回收等。



学校减碳无非就是零碳校园的建设。实体层面上,注重校园生态环境的设置,因地制宜进行校园开发建设,扩大绿化面积,提升校园碳汇固碳能力。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逐年增加学校的绿化面积;温州职业科技学院园林学院教职工则在校园里种植了一片“碳汇林”。



其次便是打造绿色建筑、绿色停车棚等物理实体。如新建教学楼选择绿色建材,并依托智慧能源管理系统节能;采用余热回收、余热物联网系统等实现制冷供热绿色低碳;并探索可再生能源,利用屋顶光伏、路灯光伏提升校园绿电使用比例,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



产品层面上,涉及到了教育后勤的绿色低碳转型。如学校餐厅实现全电厨具,减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做好厨余垃圾的处理再利用。比如深圳大学与腾讯微校联手推出“AI+光盘”新举措,打造节约型智慧食堂。



教学、采购、教务等活动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实现“互联网+教育”、教育数字化管理模式,落实绿色校务、绿色教务和绿色课堂。比如成都金牛区教育局利用智慧教育云平台制作了2578张电子证书,采购计划审批完全电子化,减少了纸张的使用。



北大光华则通过进行全面的数字化部署,营造数字化生态,全力建设数字光华。基于数字化技术及应用,提高学院的运营效率;通过探索新发展阶段商学教育特点,创新商学教育模式,将低碳、负碳理念和实践融入教学、研究、办公、社会服务的方方面面。



活动层面上,学校可以引导建设绿色社团,举办低碳活动,或是开展双碳科普教育,让学生了解双碳,并积极落实绿色低碳行动。如“双碳教育进校园”、“零碳夏令营”、全国节能日系列活动等。



此外,可以借助碳汇实现运动会、汇演等大型会议、活动实现碳中和。如西北大学通过购买5吨的CCER,实现了120年校庆活动实现碳中和。



对于师生日常出行,可以用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降低师生通勤的能源消耗,引导师生低碳出行、绿色出行;校园内还可以设置旧衣、旧书回收、快递纸箱回收点,打造校园循环体系建设



《指南》还对师生个人低碳行为进行了梳理。如打印机默认双面打印,并使用再生纸。点外卖,选无需餐具。一般暖气和空调都应设置在合适的温度,并在节假日自动调整或关闭。旅行自带物品,不用酒店提供的一次性产品。提供小餐具;撤销垃圾箱,进行分类;使用智能电表、水表;标注保质期;开展修补、交换市场等社交活动;期末开展捐赠减少浪费。



此外,《指南》还强调激励方式要做到社交性、带入性,既要发布排名、绿色认证,让学生获得荣誉;也要给予物质奖励,带动参与,尤其是利用老生带动新生的方式,届届相传。



总之,教育行业减碳就是既要节能降碳,又要做到循环利用;既要注重双碳教育,又要落实绿色实践。这就要求教育行业在拥抱互联网的同时,也要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智慧校园、智慧课堂的打造。包括减量、再利用、再生、替代、共享、再制造和租赁等模式。



以上提及的都是线下教育,如果是在线教育机构如何进行减碳呢?以网易有道为例。网易有道是一个综合教育服务企业,既提供在线教育学习平台,如网易云课堂;又提供词典笔等智能学习硬件,所以减碳重点主要为数据中心和供应链。



网易有道采用“Space Ease网易园区大脑”全景式数字系统,并结合自研的“疾风”智能系统,可实现数据中心节电率90%。绿色供应链的打造则从绿色设计、绿色印刷、绿色生产、绿色采购、绿色物流、绿色仓储等多个环节入手,以减少塑料使用和能源消耗。



教育行业在疫情期间积极拥抱互联网,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加快,这对于教育行业“碳中和”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场景支撑;此外,教育部已发布《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对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双碳教育体系建设进行了规划,低碳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也为实现碳中和提供了双碳人才培养、双碳知识体系建设、双碳理念普及等多方面的顶层设计。



与其他行业相比,教育行业碳中和有着良好的生长土壤,实现“双碳”有先天优势。但教育机构如何测定碳排放边界,如何进行碳足迹核算,低碳活动数据如何量化,仍然是不小的挑战。



资料参考:



《零碳未来青少年校园/社区指南》 经济观察报;



《北大光华发布首期碳足迹测算报告》北京光华管理学院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