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冠病毒的大流行打乱了高校的教学活动,迫使各个高校不得不采用各种方式应对教学、校务乃至国际合作等各个方面的新问题。不得不说,这次新冠肺炎给高校带来了新的危机和改变,那么,它究竟改变了大学多少呢?  1 从实体校园到虚拟教室,在线高等教育成新亮点  受到疫情的影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及时调整了新学期的教学方案,开启了“线上新学期”,延期不停教,延期不停学,延期不停研。2020年春季学期,清...

  新冠病毒的大流行打乱了高校的教学活动,迫使各个高校不得不采用各种方式应对教学、校务乃至国际合作等各个方面的新问题。不得不说,这次新冠肺炎给高校带来了新的危机和改变,那么,它究竟改变了大学多少呢?

  1.从实体校园到虚拟教室,在线高等教育成新亮点

  受到疫情的影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及时调整了新学期的教学方案,开启了“线上新学期”,延期不停教,延期不停学,延期不停研。2020年春季学期,清华大学共开设4254门次课程,涉及任课教师2681人,选课学生25091人。其中,对3923门次课程实行在线教学,对331门次课程(包含实验类课程、在线教学效果不理想且不影响学生毕业的课程等)实行延期、停开。北京大学则采用直播、录播、慕课、视频会议、专属定制(SPOC)等多种网络教学模式,如期开展教学,全面开启了“线上新学期”。

  然而,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课堂教学变革,简单的在线教学显然无法满足需求。正如剑桥大学校长杜思齐在清华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的“全球大学特别对话:新冠疫情下的大学在线教育及展望”会议上所说,教育不仅仅是教学和评估,从入学、教学、学习、辅导和评估,到职业咨询、毕业、社交和社交活动等,每一份体验都是学生对大学的期望;大学的挑战还来自学生充分接受教育所需的支持和资源,来自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和不同处境;本科生和研究生对在线教育有着不同的需求,不同国家和学科的学生也有各自的特殊需求。

  可以说,即便因为疫情的影响,在线教育成为短暂的主流,但仍需看到传统教育方式的不可替代性;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结合会是一种渐进的方式,而不是革命的方式。

  2.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公共卫生等领域受重视

  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事件让公共卫生再度成为国内关注的焦点。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医护人员不计生死与病魔顽强抵抗,目前国内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不过,医疗领域的一些弊端也随之显现。3月17日,《求是》刊发的一篇国家卫健委党组文章讲到了国内医疗领域存在的不足,各级疾控机构普遍存在能力不强、机制不活、动力不足等问题,部分地区基层防治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卫生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不足,部分重大疾病治疗药物自主研发能力仍然相当薄弱,数据共享及转化应用渠道不够通畅,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治疗协同性不够。

  与此同时,国内多所高校宣布布局公共卫生领域的科研及人才培养。3月16日下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组织召开设立公共卫生学院论证会。4月2日,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成立。同日,南方科技大学就合作共建公共卫生及应急管理学院事宜,与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签署备忘录和合作协议。5月4日,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邱水平在“疫情重袭后的全球治理”理论研讨会上表示,北大正在抓紧筹备成立“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

  健康科技是人类的终极科技,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经济体如美国、日本、新加坡等,都将基础医学和公共卫生放在诸多研究首位,资金和人才资源遥遥领先,可以占到科研预算的一半以上。经历此次疫情,中国政府和高校也在重新审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公共卫生等领域发展,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动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

  3.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发出中国声音

  疫情爆发以来,各国在对抗疫情、共享知识、寻找更好疗法和预防药物方面利益是一致的,唯有守望相助、携手应对、合作抗疫、成果共享,才能共建美好的地球家园。而在这其中,大学作为知识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平台,为国际社会树立科学治理理念、健全治理体系提供不竭的智慧源泉责无旁贷。

  本次疫情也推动了中国大学更多地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发出中国声音。3月30日,美国胸腔医师学会(CHEST)、中国呼吸学会、中国呼吸医师协会和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共同举办了2场“中美携手抗击新冠:中国高级别专家向美国同行分享最前线经验”网络研讨会,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上海瑞金医院院长瞿介明、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詹庆元等中国顶尖专家向美国医护人员分享了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的成功经验。3月27日,清华大学与来自意大利、瑞士、日本、阿联酋、韩国、新加坡、泰国、印尼、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14所重要大学的校长或防控疫情委员会主席“云端”相约,并宣布清华大学将设立春风基金国际科研项目支持计划,鼓励和支持开展疫情相关的国际联合研究,推动大学科技合作和成果应用,提高跨国疫情攻关合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4月5日,哈佛大学、武汉大学、泰康公共卫生及流行病防治基金等重要科研单位共同举办了“中美医疗系统应对新冠病毒疫情”学术研讨会。5月4日,北京大学举行“疫情重袭后的全球治理”理论研讨会,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出发,围绕全球治理下的政治、经济、军事、公共卫生、青年等话题进行理论探讨。

  毋庸置疑,新冠肺炎的全球传播,既给世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也为深化全球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提出了新的议题。而中国在抗击疫情过程中迸发的强大力量,为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重要契机,各高校也紧紧抓住这次机遇,主动分享防控和诊疗经验,深入开展技术交流,及时在国际期刊上发布最新研究进展,并举办全球会议,积极介绍中国经验、阐述中国方案、提出中国倡议。

  而在后疫情时代,中国还将面临世界格局变化、国际经济下滑、意识形态偏见加强等新问题,中国高校和知识分子有责任加快全球性健康主题与人类发展的研究步伐,进一步深化国际科研合作,建立技术攻关高效联动协作机制,加强病毒溯源、医疗救护、疫苗研发、药物研发等研究合作,尽快攻克重点难题和关键技术,力争早日取得惠及全人类的突破性成果,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加强国际合作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

  可以说,此次疫情虽然给中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也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高校作为文明传播和知识交流的平台,更应该积极回应新技术带来的挑战,以问题为导向,大力发展科学研究,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以科学理性的态度思考和参与全球治理。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