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部手机为例,内部配置的锂电池为移动终端提供了充足的电源;以一辆电动汽车为例,储能电池为汽车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在近日举行的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提到,从阳光到风力,大规模的储能设备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在提高人民生活福祉上,职业技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 近10年来,职业院校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6100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以一部手机为例,内部配置的锂电池为移动终端提供了充足的电源;以一辆电动汽车为例,储能电池为汽车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在近日举行的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提到,从阳光到风力,大规模的储能设备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在提高人民生活福祉上,职业技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
近10年来,职业院校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6100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其中,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为职业学校毕业生,推动技术人才红利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赛道,陈军对此充满了信心。我国已经具备实力去推动科学教育与技术的结合,而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的紧密互动。
围绕此类话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谭建荣抛出了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几个“真问题”:一是学科认同性比较差,学科的定位目标以及问题导向还没有完全清晰。由此导致第二个“真问题”的出现,即学科特色不明确。第三个问题是,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不够,导致部分职业院校的建设存在边缘化倾向问题。
“不同企业对职业教育有不同的期盼,期待解决不同的企业人才需求。”谭建荣提到,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是,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模和质量遭遇了市场的挑战。
在企业当过10年的副所长、10年的董事长,后来受聘为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荣军一直在思考,如何用企业的用人思维培养出高质量的职教毕业生。以他所在的车辆交通领域来看,我国构建了完整的制造体系,需要大量的控制、机械制造、材料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我做了班主任之后,常跟学生交流,要尽快适应中国高速铁路等城市轨道交通需求。”丁荣军强调,当下职业教育要与企业深度对接,引进大国工匠进入课堂、进入实训场,与市场人才需求达成完美的配合。
立足于国家发展战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张卫红建议,要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需求,加快培养紧缺人才,主动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的社会发展。
“我们要加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新模式,主动与企业、行业科研机构深度对接。”张卫红认为,要做到人才培养、生产实训、师资培育、技术研发等多方面的融合,推动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新局面。
在谭建荣看来,企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而部分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动手型人才,那么要构建互动机制,同步发挥职教、企业、产业行业互相之间的联动,促进内在知识体系的发展。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21年,全国组建约1500个职教集团,吸引3万多家企业参与,覆盖近70%的职业学校,逐步构建起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
即便引入了企业的优质资源,如何检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否提高?
谭建荣认为,可以把人才放进企业的生产环境之中,以企业的标准来评判学生在其中发挥的工作效用,将知识讲解、素养提升、价值观塑造融为一体,来推动职业教育的向前发展。
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谭建荣提到,职业教育更应该强调多学科的交叉性与专业性,进行工程教育手段的改革,工程教育内容的拓宽,工程教育模式的改变,工程教育视野的发展。
“教材是一个不能被忽略的根本性问题。”谭建荣建议,要强化教材的种类,既要关注体量小的专业课程教材,又要加快编写新兴产业的教材,使其能够适应职业教育数字化的要求。
“科技创新合作成为世界教育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黄维提到,随着全球教育治理体系的稳步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逐渐成为发展重点。
近30年来,黄维带领团队形成以“碳基材料+光电过程”为基础的柔性电子关键技术,迎接“柔性电子时代”。在攻关之中,他见证了多个国家在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他建议,职业教育要开创全球职业教育合作新格局。逐步建立国家产业系统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之间的互动与融合机制;形成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国际化现代治理体系,尤其要重视构建以战略科技人才、职业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留学生为主的“梯次化”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队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此外,黄维认为,要共建新型中外职业教育联合研发机构,打造全球合作创新高地,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创新。
当一系列话题回归教育本身,在以“科学教育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主题的分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大基因理事长杨焕明强调,“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倡科学教育,培养出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学生。”
他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首先应是“社会人”,其次才是“职业人”,要服务社会创新需要,坚持走将科学教育融于职业教育之路。(见习记者杨洁 记者 胡春艳)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函联系。
Notice: The articles / pictures and other manuscripts that this website notes as the source of manuscripts from other media are reprinted manuscripts, which does not mean that they agree with their views or confirm the authenticity of their contents. If the reprinted manuscript involves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by letter within two wee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