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以水育人”,让学生感受学风“潮”

  从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出发,向东走约2000米,就能看到波澜壮阔的钱塘江。这片水域不仅与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的专业方向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它还承载着该校的文化底蕴和学风涵养。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辅导员曹刚剑介绍说,该校一直很重视以水文化为主线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例如该校校园内的“一带、两馆、四台、八景”景观系统,就是“以水育人”的具象化体现。

  “在学风传承行动当中,我们的思路是突出学校的水文化和精神,立足学科优势,发挥‘以水育人’在学风建设当中的作用。”曹刚剑说。

  与大江大河“面对面”

  在“风启学林”网站上,曹刚剑上传了多部记录该校师生学风活动的视频,既有室内学习,也有野外考察。曹刚剑介绍说,这些活动的亮点之一,就是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大工程、“面对面”接触大师。

  “对于水利水电专业的学生来说,没有什么比亲身来到水边,看到、摸到先辈们创造的杰出工程成果更震撼的了。例如,在以钱塘江大桥和茅以升先生事迹为主题开展的学风活动当中,我们组织学生来到钱塘江边,像茅以升先生一样‘亲眼看看每一根水泥柱子’,感受跨越时代的家国情怀和科学家精神。我们还请钱塘江大桥历史研究专家钟光明为学生实地讲解钱塘江大桥的历史背景,回溯茅以升先生建造钱塘江大桥的传奇经历。此外,我们还注重知识传授,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同学们在参加完活动之后,纷纷表示茅以升先生的故事鼓舞了自己。”在谈到学风传承行动视频《闪耀的星》时,曹刚剑如是说。

  之所以给视频起名《闪耀的星》,不仅因为有一颗小行星是以茅以升命名的,其中还暗含了让科学家成为指引学生的“启明星”之意。

  在曹刚剑参与完成的另一部视频作品《寻访老兵学党史·扎根行业筑情怀》当中,学生们面对面接触到了浙江水利水电学院老教师王仿荀。王仿荀既是新中国第一代海道测量人员,也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在师生访谈会上,王仿荀介绍了自己以专业报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几十年如一日投身海道测绘事业的经历。访谈会后,王仿荀向学院捐赠了自己用了几十年的测绘工具书和笔记本。

  “王仿荀老师的经历不只对学生,也对我本人有很大触动。在王老师身上,科技工作和家国情怀是合二为一的。他向学院捐赠的书籍、笔记,更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学风的具象化体现。”曹刚剑感慨道。

  “与祖国大江大河、重大水利水电工程‘面对面’,与杰出科学家、工程师‘面对面’,是我们水利水电人感受学风、内化学风的方式之一。”曹刚剑说。

  以水文化培育“水分子”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师生习惯称母校为“水院”,“水院”学生也有个外号叫“水分子”。这两个称号都和该校的水文化息息相关。

  曹刚剑结合校情介绍说,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坚持“弘扬水文化·铸就水利魂”,以水文化和学校精神为主线,梳理治学育人思路,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以实施水文化教育、传播、研究“三大工程”为载体,构建具有鲜明水利行业特色的文化体系。

  “在我们学校,《浙江水文化》《中国水文化概论》都是必修课程,我们还结合专业教育开展了系列水专题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水文化和水利精神教育;并成立了水文化研究所,通过开展浙江水利史研究、水文化遗产普查、水文化交流等学术活动,丰富水文化研究成果,打造特色精品项目,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同时,面向社会各界开展水情教育传播活动,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增强师生、公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曹刚剑表示,水文化在该校已经形成了成熟体系,多个以水文化为主线的校园文化品牌曾荣获国家级、省级荣誉。

  “‘水院’位于钱塘江边,这条大江是我们的精神文明宝库。学校的学风传承行动‘沿水开展’,扎根学校实际,注重专业特色。我们希望每位学生都能成为学风的传承人,时代的‘弄潮儿’。”曹刚剑总结说。实习记者 孙明源

(责编:郝孟佳、何淼)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