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看娃难”问题,武汉市从2009年起,连续13年开展青少年社区假期托管项目,优先面向中低收入家庭开展免费托管服务,“公益托管的武汉模式”成为全国典范。2021年“双减”落地后,北京、浙江、广东、海南、四川、河北等多地积极探索“官方带娃”模式。...
作者:南方(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今夏迎来“双减”政策实施后的首个完整暑假。不用奔波于各类培训班、补习班,孩子们有了更多闲暇时光,更需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这些时光。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儿童照顾需求激增,但家庭之外的照顾服务短缺。供需矛盾导致的“照顾赤字”日渐凸显,不但引起假期“看娃难”的现实窘境,还可能加剧生育意愿持续低迷的现象。
为破解“看娃难”问题,武汉市从2009年起,连续13年开展青少年社区假期托管项目,优先面向中低收入家庭开展免费托管服务,“公益托管的武汉模式”成为全国典范。2021年“双减”落地后,北京、浙江、广东、海南、四川、河北等多地积极探索“官方带娃”模式。还有些城市大胆创新,如成都推出“基础+拓展”组合方案以满足普惠和个性需求;深圳为保障教师的休息权益,鼓励退休教职工、大学生、高中生和家长作为志愿者加入服务队伍。
随着各地托管服务工作深入开展,政策支持不足、服务定位模糊、规范监管缺位、教师压力加重等问题凸显出来。从根本上解决儿童假期看护难题,打造“官方带娃”的可持续模式,需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国儿童照顾政策,推动普惠性儿童托管服务体系建设。
首先,政府主导的同时,须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面向有需求的家庭提供普惠性服务。在不断增加财政投入的前提下,完善多渠道经费筹集机制,进一步明确定价标准,建立阶梯式缴费制度,切实减轻低收入家庭的缴费负担,面向困境儿童提供优先保障和专项津贴。要及时提炼总结各地优秀经验,向全国推广。
其次,托管服务要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宗旨。假期闲暇时光是儿童实现休息娱乐的最佳时机,也是儿童参与社会、增长见识的时机,要把遵守规则、爱护环境、志愿服务等主题纳入托管活动,注重培养儿童的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不能落入技能培训的窠臼。应真正从需求和兴趣出发,开展安全自护、艺术欣赏、科学探索等活动,提升儿童的综合素养。
健全完善师资队伍和监管机制非常重要。假期托管的理念和形式均迥异于学校教育,不能简单地将中小学教师等同于托管服务人员。需重视师资培训和人才储备,明确服务人员的职责范围,建立健全校外教育机构、社会实践基地的准入标准和参与机制。进一步明确托管服务质量评估标准,从环境设施、组织形式、服务内容、人员资质和日常监管等方面建立动态监测机制。
更高品质的托管服务,期待更多主体的高效协作。要鼓励和倡导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体育馆开设专门化的儿童活动和亲子空间,提供优惠门票和免费资源,为家庭提供更多选择。充分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儿童之家等基层阵地和工作队伍,引入专业社工机构和慈善组织,动员家长和儿童互助参与,提供家门口的托管服务。另外,要深化创新企事业单位托管模式,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倡导劳动密集型企业、产业园区、商业楼宇的工会、团委、妇联组织面向一线员工提供托管服务,提供家庭团聚支持、弹性工作时间等人性化安排,为青年员工履行父母职责、享受亲子时光创造条件。
令人欣慰的是,当前很多地方正在大力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更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友好理念、友好服务和友好空间在中华大地上蓬勃生长。从根本上解决假期儿童看护难题、建构更具公共性的儿童抚育支持体系,迎来新的时代机遇。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15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