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2019年发布的《为了健康成长,儿童需要少坐多玩》,是一份关于5岁以下儿童身体活动、久坐行为和睡眠的权威指南。报告中认为,2岁以下的婴幼儿不应接触任何电子产品。2—5岁儿童的“屏幕时间”不应超过一小时,少则更好。

过多的电子媒介接触给儿童带来的,除了显而易见的视力下降等危害,还会使其上学后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无法专心听讲等问题,或有成人化的倾向。儿童过早接触电子媒介有诸多危害,如不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利于理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理性思维的培养,是因为电子媒介与纸质媒介塑造的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印刷文字塑造的是线性的、利于深度思考的纵向思维模式;而电子媒介塑造的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式的、跳跃的、碎片化思维,这种超链接式的思维模式导致儿童无法进行深入思考。而学习本质是严肃而理性的思维活动,目前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仍以强调个体理性、深度思考的书本学习为主。学校教育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包括逻辑、推理、判断、观察、归纳总结等,主要由大脑中的前额叶皮质负责。脑科学研究表明,过多的声光电刺激已经使得现代人前额叶成熟期推迟,这不仅意味着整个青春期的发育成熟往后推迟,更重要的是让儿童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也让他们无法抵挡诱惑。

电子媒介的过度使用还会使儿童心理上的童年期过早结束。媒介研究学者尼尔·波兹曼提出过“成人化的儿童”这一概念,并向我们发出“童年的消逝”之警示。在电子媒介环境下,儿童过早闯入成人的“秘密花园”,接触以往由成人控制的、特定形式的信息。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儿童几乎被迫提前进入充满冲突、战争、性爱和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渐消逝。童年期的缩短意味着儿童良好个性和品格的形成缺乏充分的培育时间、体验和经历上的准备,容易造成儿童个性和心理上的缺陷。

日本学者中野牧曾提出“容器人”的概念,用来形容从小看电视长大的年轻一代内心世界的封闭。信息化时代的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介在侵入个人生活上,比起电视来尤甚。过多接触电子媒介容易使儿童模糊现实与虚拟世界的边界,造成人际交流中面对面传播的弱化。洛克在《教育漫话》中主张把儿童视为珍贵的资源,这一点在现代社会是不言自明的真理。诸多研究表明,最有益于儿童身心智力发展的活动是阅读、游戏和运动。从现在起,父母应该放下手机,多与孩子进行阅读、游戏和运动,帮助孩子走进真实世界,与他人建立高质量的亲密关系,此举有意义也能带来积极效果。(作者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进修部教师)

(责编:实习生(刘筝)、熊旭)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