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近年来,云南省着力夯实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累计投入250多亿元,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5年来,新建校舍逾1000万平方米;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助力留守儿童、随迁子女就学;对贫困地区教师加大补助力度,招聘特岗教师,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2014年鲁甸地震当晚,首批抵达的记者大多在当地学校住了一晚。大震不倒,鲁甸校舍经受住了这个考验。
在云南乡村,最漂亮壮观的楼,十有八九是教学楼。5年来,云南省通过优化整合资金,盘活存量,用好增量,重点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通过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云南基础教育持续发展,投入更多了,基础更牢了。
添硬件:
投入250多亿元改善办学条件,校舍增加千万平方米
桃树、李树上挂满沉甸甸的果实,校舍整洁明亮,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在蓝天白云下回荡。走进云南禄劝县翠华镇大松园小学,“花园式”的环境让人眼前一亮。
谈到过去5年学校的变化,大松园小学校长邵国义说:“国家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后,我们学校的硬件设施逐步完善。现在的大松园小学,图书室、实验室、绘画室等一应俱全。”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云南加快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五大工程”之首。截至2016年底,云南省累计投入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简称“全面改薄”)资金250多亿元,校舍建设开工面积1281万多平方米,完成设施设备购置37.82亿元,分别占五年规划的73.66%、93.11%、72.14%和63.9%。
随着“全面改薄”项目的实施,云南义务教育薄弱地区的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农村学校教学、生活用房面积逐渐达标。与2011年相比,云南全省校舍建筑(竣工)面积增加1056万多平方米。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体育器械、音乐器械、美术器械、实验仪器等达标学校的比例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生活所需的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基本得到满足。
云南怒江州独龙江乡马库小学校长张学芬,最近很高兴,因为孩子们能用上最新的电子白板了:“我们小学在最边远的地区,过去交通闭塞,很多人甚至没有走出过大山。现在通过网络,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全国、全省最优秀老师的上课视频,直接使用他们的上课课件。”
为了有效补上云南山区教育资源匮乏的短板,云南加速推进中小学校信息化发展。近5年来,通过“全面改薄”项目的实施,信息化设备投入超过15亿元,70%的义务教育学校接入互联网,建成多媒体教室10.8万间,覆盖65%的教室。全省教学点实现数字教学设备全覆盖,60%的中小学教室建立了网络学习空间。
保就学:
幼儿园增加3000余所,随迁子女读公办学校的超八成
“现在,读书的经济负担小多了。”邵国义说,孩子们在学校每年可以享受800元的营养改善计划补助,住校生每年还可以额外享受到1000元的生活补助。
近几年,云南省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强化政府“控辍保学”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监测机制和报告及帮扶机制等6项制度,将“控辍保学”工作情况纳入县、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一票否决”指标,努力确保每一个辍学孩子都能返校就学。
而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问题的解决,云南不少地区又将发展学前教育、破解“入园难”作为着力点。2016年相较2011年,云南省幼儿园增加3053所,在园幼儿增加22.92万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增加2.10万人,学前教育一年毛入园率提高12.72个百分点,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提高24.01个百分点,学龄前儿童入园(班)率提高14.96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环境也在改善。曲靖国家级经开区翠峰街道白牛小学,学生数量在5年时间里由300多名增加到800多名。校长白云瑞终于不必再为外来学生求学协调学位了,因为去年开建的新教学楼,眼看着就要竣工了。
在乡村,云南省全面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条件,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各地结合实际,建立了留守儿童跟踪管理制度、结对联系制度、亲情关爱制度,关注、关心留守儿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此外,云南建立起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着力开展帮困、助学,通过出台《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意见》《做好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云南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实施意见》,坚决落实“两为主”和“同城同教”政策。截至2016年底,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有38.14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为32.26万人,占84.60%。
留师资:
对贫困地区教师加大补助力度,招聘6.2万名特岗教师
“虽然学校师资紧张,工作也很忙,但这几年工作有干劲多了。”邵国义说。
2012年的时候,邵国义每个月的工资仅2000多元。现在,他的收入涨了3倍,有6000多元。他还介绍,有些教双语的老师待遇更高,“这有利于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工作的开展。”
为了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云南省出台了《云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全面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缩小城乡师资水平差距,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从2016年起,全省85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实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差别化政策,对边远贫困地区、“民汉双语”等教师加大补助力度;启动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投入资金10.7亿元,建设2万余套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
长期以来,在农村地区,教师结构不合理,音、体、美等学科教师紧缺。城乡美育差距,在线课堂弥补。在曲靖市沾益区,偏远校区的孩子通过在线课堂,和城镇学校同步学习音乐美术课,有效弥补了师资不足。
此外,云南通过全力推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着力培养优秀中小学校长和云岭教学名师、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扎实推进国家实施的“特岗计划”,全省先后招聘6.2万名特岗教师,已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17.8%。
同时,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根据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完善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制度,实现教师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的有机结合。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7年07月27日 1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