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日,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对2012年以来的农村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得到了逐步改善,生长发育水平不断提高,营养不良率逐渐下降。2011年,国务院作出重要部署,教育部会同财政部等15个部门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实施的这10年中,可以发现,农村孩子的身体素质得...

  近日,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对2012年以来的农村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得到了逐步改善,生长发育水平不断提高,营养不良率逐渐下降。2011年,国务院作出重要部署,教育部会同财政部等15个部门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实施的这10年中,可以发现,农村孩子的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饮食伴随着人的一生,为人类维持生存和发展提供基本的营养,是人体保持健康、促进身体内部物质代谢平衡的基本手段。然而,当代青少年某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容易为成年后罹患贫血、心脑血管等疾病埋下“定时炸弹”。“早上起不来,早餐也吃不好,午餐快餐化,挑食偏食多”等错误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是导致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此外,我国一些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小学生的膳食结构单一,蛋白质的摄入量偏少,也是导致学生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要根据中小学生生长发育的规律特点,从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习惯入手,保证其合理充足的营养供应,帮助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未来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平衡膳食结构,满足营养需求。营养膳食是健康发展的基本物质前提,是体质健康发展的基础。中小学阶段正处在体格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刻,中小学生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体力活动逐渐增多,机体不仅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增大,而且对营养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合理的营养能促进其生长发育,增进健康、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预防或减少疾病。膳食营养均衡是维护人体健康的一道重要防线。因此,要充分发挥营养的保健功能,力争合理膳食、营养均衡,每日摄入满足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蛋白质、脂肪、糖、水、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等七大类营养素,满足中小学生身体发育的各种需要,避免疾病的发生。

  保持合理饮食,纠正不良习惯。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进餐要定时、定量。日常生活饮食应适度,不暴饮暴食,不盲目节食。做到早、中、晚餐的时间科学安排,否则会影响中小学生的消化功能,造成生长发育不良。第二,不偏食、不挑食,少食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高盐食品。若长期偏爱某种食物,容易缺乏必要的营养素。长期偏食的中小学生体内某些营养成分缺少,会对其健康的生长发育带来危害。如缺少维生素A会得夜盲症,缺少维生素D会得软骨病等。第三,注意饮食卫生。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瓜果洗干净再吃。不吃路边摊位上、小店里不卫生的食品,少吃油炸、烟熏、烧烤的食品。第四,吃饭细嚼慢咽。细嚼慢咽可以减轻胃的负担,相反狼吞虎咽容易导致进食过量,加重胃的负担,引起消化不良、胃痛等毛病。第五,饭前饭后不做剧烈运动。饭前剧烈运动会影响食欲,使饭量减少;饭后应有0.5—1小时的休息,保证血液能够更多地流向胃肠道,有利于消化吸收。

  加强营养教育,提高健康素养。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健康教育观念,学习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提高营养健康素养。根据中小学生健康营养膳食要求,为中小学生合理搭配饮食,改变吃得多、吃得好、吃得贵就是吃得健康的错误观念,要将营养健康知识融入儿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应注意荤素搭配,平衡营养,从而培养其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学校可以开设符合儿童青少年特点的体育课、健康教育课等相关课程,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内外营养健康教育活动,同时进行适宜的课间、午休、加餐等针对性保障和提升各个年龄阶段学生健康素养的安排。此外,学校要更加科学地加强餐厅管理,规范运营校园餐饮,严格配餐安全监督,注重食物的多样化,做到以谷类为主、清淡少盐的科学饮食供应,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

  (作者:杨玉春,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

[ 责编:田媛 ]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