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民王先生反映,他的孩子在高新区芳草小学读一年级,每天都需要通过手机APP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他在下载该软件的家长版后,发现家长可以通过购买的形式来给班级贡献学豆,让孩子获得更多奖励。这让他十分担忧,“这会不会变相鼓励学生和家长去充值学豆,造成攀比?”
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当前,教育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而随着“互联网+”理念的兴起,“互联网+”教育被炒得如火如荼。教育领域但凡和网络沾边的,都被冠上“互联网+”教育的实践,然后无限放大。导致的结果是,各种信息化教学层出不穷,不断冲击着传统的课堂教学,但热闹的背后确实有着虚有其表的现实尴尬。
学校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时代需求,紧随“互联网+”教育理念,实行云班、平板教学、无纸化作业等举措无可厚非,但未能及时帮助学生更新学习理念,学生会显得很不适应,只会被新奇有趣的学习工具吸引,实质上收获难免打折扣。而且,信息化教学背后是庞大的资金投入,而这部分资金若要学生家长帮着分担,对不少家庭而言是笔不小的投入。投入与产出的不对称,势必引发家长的抵触情绪。
另一方面,“00后”一代因过早触网,已然出现不少“小眼睛”和“低头族”。要一年级的孩子通过手机APP来写作业,是在变相让孩子去使用手机,如不加科学引导,对儿童的健康来说并非好事。更为重要的是,如家长所担忧的那样,充值可为班级做贡献的功能设置可能导致学生间的攀比之风。到头来,信息化教学还未彰显效果就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麻烦。
不少教育工作者对“互联网+”教育的理解,是把包括手机、电脑、多媒体在内的互联网设备当成学习的内容,而非一种手段。与传统课堂相比,信息化教学优势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摒弃传统课堂,大面积推广信息化教学。不帮助教师更新教学方式,不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单纯依靠先进的教学设备,必然会造成教学手段与教学理念之间的冲突,最终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教育需要借助互联网实现从内到外的变革,但在师生教学观念未改变之前,所有新奇有趣的教学方式都可能沦为儿童的“玩具”,产生负面效应。避免跟风,结合本校实际进行探索,才是应对“互联网+”教育的正确态度。(作者系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教体局公务员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