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微课在我市中小学悄然兴起,它以短、小、精、趣的特征,颠覆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种更加有效的学习新体验。
“微”风吹进课堂
9月20日上午,在茅箭区武当路小学三(3)班教室,数学老师徐胜娥正在利用微课《秒的认识》,帮助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内容。
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程”的简称,它是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微课的时长最短只有1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
徐胜娥说:“小学生注意力最多能集中10分钟,几分钟的微课内容,学生能更好地温习学科重难点知识。一节微课的视频可以同时在几个班播放,大大减轻了老师们的教学负担。”
徐胜娥告诉记者,现在学校70多位学科老师全部会录制微课,并在课堂上使用微课。学校已在“十堰教育信息化应用云平台”晒出微课230多节,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登录云平台或添加学校微信公众号随时随地观看。
记者打开了该校的微信公众号,随机点开了一个微课视频。视频里,数学老师王玉林采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学生讲解了“角的初步认识”,整个视频时长为4分钟。
武当路小学四(1)班学生王菲的爸爸说:“我随时可以用手机观看学校推送的微课视频,为我教育孩子提供了方便。如果有不懂的知识,还可以反复观看,这样我和孩子就可以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了。”
小制作大心思
在微课中,通过动画、文字介绍和视频讲解,在不足10分钟的时间内展现知识点,要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设计课件?这是每个老师面临的实际问题。
“你可别小瞧这几分钟的视频,最开始制作的时候,因为要准备课件,加上录屏软件使用不熟练等问题,我的第一节微课花了1个月的时间才完成。”徐胜娥说。
2014年9月,武当路小学正式在全校开展微课培训。虽然老师们经过了培训,但真正开始录制微课时还是很费功夫。
“平时将学生对教学中不理解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然后根据问题做好针对性的讲解和制作。要尽量在课件设计、视频编辑等方面精益求精,在短短的视频中真正帮助学生解决难题,供学生学习参考。”徐胜娥介绍,微课虽小,但因为知识点集中,时间短,更易被学生接受。
“现在录制一节微课,一部手机、一个录屏软件,2个小时就能完成。”徐胜娥高兴地说。在2014年11月27日举办的茅箭区“金烛杯”微课竞赛中,她凭借微课《观察物体》荣获特等奖。
自主学习新平台
市教科院教育信息化与实验教学研究室主任萧帮启说:“微课改变了以往以老师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模式,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微课中所讲的知识点,老师必须用学生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我认为这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很大的进步。”
在这样的“微”转变中,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教师得以从繁杂的教务中解脱出来,学生课前学微课,课中充分讨论,教师有针对性地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课堂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说,微课也是未来教育行业发展的必然。”市教育局信息化试点办公室主任周公良表示,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正受到越来越多师生的欢迎,并且逐步地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他们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自主学习需求,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
微课以其时间短、内容针对性强少、适合传播等特点,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师生们的欢迎。登陆“十堰教育信息化云平台”和“国家教育公平资源服务平台”,可以随时观看和下载优质的“微课”,而且随着各地老师不断上传,优秀的微课资源将会越来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