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新技术如何给老师们带来获得感

  5月中旬的福州,温润宁和,细雨如丝,一场由2500多位教师参加、380节现场上说课并行的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三个会场拉开帷幕。

  现场一位来自北京海淀的老师表示,看了这样的课堂,一种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由心而生,未来会主动把学习到的东西用到自己的课堂上,改变自己的课堂。现场发放的网络调查问卷数据显示,近80%的参会老师对现场上课、说课与点评环节最感兴趣,这也是最能让他们受益的。一位来自企业的首席技术官(CTO)说,是新媒体新技术给老师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是一种有温度的获得感,点燃这种获得感的“星星之火”就是一线教师、企业、社会之间的教育智慧共创。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研究部)副主任陈美玲教授是这个活动的核心专家,也是这个活动九年发展的见证者。从2008年第一届活动到2016年第九届活动,她指导了成千上万的教师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成长,很多教师都已是当地的骨干教师和名师。她觉得这个活动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善于发现典型,能够把多方主体的参与性调动起来,把智慧连接起来,紧跟前沿领域的发展轨迹。

  典型案例推进教师专业提升

  2016年是“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关键的一年。深化应用、融合创新是教育信息化深度推进的重要方向。从课堂到课外,从知识到活动,从模仿到创新,典型案例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强有力的推进剂,也是当前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的重要抓手。发现典型案例,成功推广,影响更大范围内的教师,覆盖更为广泛的区域,这是教育信息化实践的重要路径。

  云南勐海县与缅甸接壤,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和山区县,农村学校信息闭塞,教师师资水平不高是这里的实际情况。玉燕囡是这个县勐遮镇中心小学一名普通的傣族老师。2015年在活动组委会和当地县教育局的支持下,这位老师通过自己的努力,提交了一个数学教学课例,赢得了活动专家委员会的肯定。随后,这位老师把活动中收获的经验和体会以及专家的点评认真仔细琢磨,形成了一套在当地开展教师培训的办法,短短半年内,便成功带动了300多位当地教师的发展,成为那个镇响当当的“名教师”,很快得到了当地教育局的认可。在这位老师的带动下,2016年这个县派出了5位教师参加活动,全部取得了好成绩。

  智慧连接推进区域整体发展

  每个教师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智慧,把这些智慧连接起来,分享出来,用智慧共创更多的智慧,也是这个活动的宗旨之一,更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广州市天河区是连续九年参加这个活动的区县之一,平均每年会有100多位教师积极参加这个活动,其中有一位叫罗通亮的老师已经连续参加了8届活动,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在9年的积淀中,自愿参加、磨课锤炼和跨区分享已经成为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常态,也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实现深度融合的重要纽带。通过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智慧共享,让教师主动认识活动,走进活动,最后成长为学校活动的牵头人和组织者;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一直到教育技术使用技能再到案例分析、论文撰写,不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能从中找到锤炼自己专项特长的地方。区科研办专门组织学科教研员和信息技术专家共同为老师出谋划策,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服务,满足学校的实际需求。

  多届参与这个活动的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学校申报的“交互技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获得了广州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如今的天河区已经与北京、云南、青海等地的学校实现跨区域资源和智慧共享,帮助其他学校和教师一起成长。区教育局科研办容梅主任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到,她是在这个大赛中成长起来的,因为大赛使她有机会接触到全国各地各学科各学段的案例,在参与中不断积累,在与国内同行的切磋中汲取精华,可以更便捷地发现新媒体新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规律。

  持续创新推进服务供给

  持续创新是活动赢得赞誉的原动力,关注前沿领域,是关注教师需求的重要体现。9年来,这个活动每年都有新的变化,“求新”“求变”“求实”是活动在组织形式和内容设置方面持续不断的追求。在活动中积极吸纳新出现的技术和资源形式,积极引入新的教学和学习理念,积极分享新的教学和学习策略,积极关注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获得感,让这个活动发展成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观摩活动,争取在推进“普遍用、经常用、广泛用”这个关键问题上推出一些新招实招。2016年的活动,在电子白板、互动电视的基础上,增加了移动终端、3D打印、物联网应用、创客、STEM等新内容,引领更多的教师、更大范围的学校积极探索融合创新的模式,主动思考深化应用,打造学校独特的发展理念和文化氛围。

  北京电化教育馆原馆长潘克明教授在观看教师现场课后这样总结到,突出教学过程认知内化活动的主体性和成效进行融合创新是这次活动现场课的突出亮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学科教学之中,以改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促进人的终身发展。

  (作者单位:中央电化教育馆)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