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记者在循化一乡镇中学采访时,那所学校就开设了电脑课,为学生了解外面的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口。但那也仅仅局限于浏览和查阅资料,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还是主要依赖课本,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如今,经过十来年的发展,海东教育信息化程度已今非昔比。据海东教育部门的统计数字,到“十二五”末,该市232所学校配备了计算机教室,学生用机总数突破15000台,为310所学校配备了“班班通”设备。乐都区、平安区、民和县相继搭建起县(区)级教育网站平台;全市525所中小学校中已实现互联网教学的,占到50.8%。

  众所周知,信息化建设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通过互联网畅通师生接受新知识的渠道,消除偏远落后地区师生难以接触优质资源的瓶颈,缩小城乡教育差别。值得庆幸的是,近日海东市出台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六年行动计划,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做出具体部署,这必将为海东教育事业发展带来质的飞跃。

  为加快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基本建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立海东教育城域网,为全市教育提供全方位信息化应用服务。”这些务实举措,将极大地提速信息化建设,师生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构建信息丰富的学习环境,补充新鲜“血液”,拓展视野,在知识的海洋中自主探索,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难能可贵的是,在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中,海东市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将依托海东工业园区企业的技术能力,利用海东科技园的数据中心,开发市级优质地方资源和各县(区)校本资源,建成一批优质校本资源库和有地方特色的本地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双向联合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全市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有一则报道说,美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走在世界前沿,中学生允许通过互联网与宇航员对话和收集关于太空的信件,劳伦斯国家级实验室研制了一个网上虚拟实验室软件,学生通过远程联网获取从专业天文望远镜收集的天文观测数据。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更让海东师生激动的是,未来六年,海东市也将建设“教育云”公共服务平台。到2021年基本实现全市教师和初高中学生“人人有账号”,实现区域间、班级间、师生间的互动协作、研讨交流、自主学习。真正达到“互通有无”的目标。

  信息化建设,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应用。为此,将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以各县(区)重点骨干学校为龙头,组建现代教育技术教研网络,在学校中广泛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讨、交流、评比等活动,切实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处理和运用的能力。“到2021年,海东市各级各类学校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课堂覆盖率达到95%以上,教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在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应用覆盖率达到100%。”

  改革之路从无坦途,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教育信息化建设已在河湟大地扎根开花,各级政府也从人力、物力、技术等方面给予保障,统筹安排。只要全市上下未雨绸缪,众志成城,海东教育信息化建设定会大踏步迈进,并将助推教育事业步入明媚的春天。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