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如何应对微课浪潮

  自2012年9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以来,微课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如今,第二届中国微课大赛正在进行中。

  面对汹涌而来的微课热潮,小学数学教学该如何应对?

  小学数学课堂不会被微课热浪掀翻

  所谓微课,是指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时间在10分钟以内的在线教学视频。提起“微课”就不得不提“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基于微课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指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学生在家中自学),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

  那么,小学数学课堂会被微课彻底“翻转”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搁置两极化的争论,转而思考另两个与此密切相关的问题:

  其一,“彻底翻转”小学数学课堂的前提是什么?最重要的前提,当然是确保所有小学生都能自觉地、有质量地在课前完成规定的视频学习任务。那么,小学生有这个自觉性吗?尤其是低中年级的小学生,如何保证他们在家中个个都能有质量地参与到以看视频为主的学习中去?显然,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大面积地请家长陪同学习和监督。很显然,这是不现实的。虽然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的自觉性会有所提高,但依然难以保证每个高年级小学生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小差”,比如借用电脑学习之名行“玩游戏、聊天”之实等。

  此外,相关前提还有很多。比如,视频课程如何做到既吸引学生的眼球又不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视频做得太花哨,不行;画面太呆板,也不行。

  其二,小学数学的所有内容都适合“翻转”吗?翻转课堂最动人的观点莫过于:学生在课前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就能够在课堂中腾出更多的时间来用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然而,小学数学教学不只是数学知识的教学。众所周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尤其是后“两基”,只有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律等的“再创造”的过程,他们才有可能获得较为深刻的体验。

  如果省略这些“再创造”的亲历过程,或由教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观察与发现”、“猜想与验证”,而将结论直接告诉或灌输给学生。那么,后“两基”的培养任务将基本落空。

  可见,翻转课堂并不是一种适合所有学科、所有学段、所有孩子、所有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所以,大可不必担心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会被微课的热浪掀翻。

  开发三个功能作为教学的有益补充

  面对微课潮流,我们该抵制吗?回答当然是“No”。作为一种由信息技术触发而大行其道的教学模式,它的到来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现行的小学数学教学作出适度改变是必须的。

  从目前情况来看,微课作为一种可以反复看、反复听的微型学习资源,如同若干年前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样,最终必将被人们接受和利用。因而,晚利用不如早利用,与其纠缠其短,不如用其所长。具体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微课至少有以下三个功能值得开发。

  一是课外补习。这是最常用的功能,即将教学重难点内容制成微课,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课外进行补习,也可作为家长辅导孩子的参考。

  二是思维拓展。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常常使得一些思维含量较大的思考题、开放题或一题多解题等,在课堂内不能讲得很充分,而学生在短时间内也不能全部理解和消化。如果将它们制成微课,则可以供学生课外进行反刍式学习,从而达到完全理解、拓展思路的目的。

  三是专题片功能。数学思想被认为是数学课程的灵魂与精髓,其在数学教材和课堂中的呈现形态也如灵魂一般是“隐形”的。学生甚至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但它确实像一根能“点石成金”的魔棒一样,在教材和课堂中处处留有它的“作品”——相关的数学概念、公式、法则、规律等。所以,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仅仅依靠自发、自然的课堂感悟是远远不够的,必要时应予以强化。比如,可以把某册教材或某些单元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制成数学思想方法专题片,供学生观看,从而彰显其作用。类似的,还可以制作数学文化、数学史知识的相关专题片等。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联姻”,是趋势,也是潮流。在潮流面前,一味盲从或是一味抵制,都是不理智的。择善而用,才是王道。

  (作者系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