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6版:教育焦点

  1月18日,上海市徐汇区凌云街道凌云新村社区放寒假的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新华社发

  寒假,在湖南省长沙周南望城学校的“屋顶农场”,学生展示自己采摘的蔬菜。新华社发

  浙江慈溪市“复兴少年宫”寒假公益托管课堂。新华社发

   放手了,却更高效了!在“双减”后第一个寒假结束的时刻,我们想追问,这样的假期生活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假期不是休止符,更不是“提前学”的“学期翻版”,寒暑假、小长假,三个多月的时长占到整个学年的四分之一,如何让假期的教育意义充分体现,为孩子架起全面成长的桥梁?记者采访了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

  1.假期要学习,但要换一种方式学习

   记者:这个寒假,本报采写的“今年寒假孩子们这样过”栏目收到了良好反响,也让我们看到了假期教育原来有这么多“打开方式”。由此我们想到,“双减”后的假期是否开启了假期育人新模式?与之前假期大多数学生和家长选择报班、补课相较,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

   张志勇:长期以来,我国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校外教育,重心还是围绕考试升学教育运转。不仅如此,校外教育俨然走在学校教育的前面,超前学、超标学的后果极其严重:一是扰乱学校教育。如果坚持按照课程标准实施“零起点教学”,有人会说,学校教育没有因材施教;但如果按照学生在校外教育获得的教育起点进行教学,那没有参加校外学习的孩子就跟不上。其结果就是逼迫所有的孩子都到校外接受培训。二是影响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孩子们在校外学过了,对学习的好奇心、新鲜感就没有了。三是重复教育直接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假期禁止校外培训机构提供学科类培训,并不意味着孩子们假期里不学习,更不意味着假期里不允许孩子们开展学科性学习。说到底,假期是要让学生换一种方法学习,切忌把以学科知识传授和作业为主的学校学科学习方式照搬到假期学习中来,因为假期并不具备学校学科教育的场景、师资和资源。

   假期教育最大的优势就是社会实践教育,或者说,以社会实践资源为支撑的大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项目学习等。社会教育打开了学生的认知时空和行动场域,开辟了学生成长所需的广阔天地。在博物馆,孩子们能够“明史修己、积善成德”;在纪念馆,孩子们能够“继学往圣、传书万方”;在天文馆,孩子们能够“凝望星空、创想未来”;在规划馆,孩子们能够“放眼寰宇、宏览天地”。

  2.学期与假期的关系是“学”与“悟”

   记者:“双减”政策也在深刻地调整着家校关系,“双减”意见中提出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家庭教育该如何科学开展,以促进更紧密的家校合作、共同为孩子成长助力?

   张志勇:生活是儿童的智慧之源,家庭教育是在生活中进行的。儿童通过生活感知外部世界、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是积累生活经验的过程,是自己去悟道理的过程,这个“觉”和“悟”的过程,就是儿童智慧发展的真实过程。

   家庭生活教育要为儿童的学科学习提供经验支持。在许多家长眼里,孩子回到家里只要不看课本知识、不做作业,就是在玩耍、不学习。其实,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生活教育为儿童接受学校教育奠定学科概念、学科知识的经验基础。儿童在学校教育中接受大量学科概念、知识,其理解、贯通、内化往往需要生活经验做基础。

   记者:我们也看到,假期里,一些家长依然有焦虑情绪,一些学科类补课现象依然暗中存在,缓解家长教育焦虑的关键点是什么?

   张志勇: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这是国家实施“双减”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应该说,“双减”改革实施半年多来,广大家长的教育焦虑情绪有所缓解。当然,“双减”后有不少家长又产生了一些新的焦虑,焦虑作业变少,焦虑测验考试变少,焦虑自己的孩子不上补习班后别人的孩子花高价上“一对一”私教怎么办,焦虑孩子在学习上“吃不饱”,等等。

   “双减”后家校间要在教育理念上凝聚共识。升学考试重要,但孩子的健康成长更重要,我们不能让孩子倒在升学考试的路上。坚决守住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三条底线,如果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出了问题,学生的一切学习成果都等于零。

   “双减”后家校间要强化学生学习状况的沟通。怎样给这些焦虑的家长重塑信心?学校老师要对孩子进行个性化的分析,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长、学习方式,找到他们各自的学习短板,并和家长进行会商,一起解决问题。真正的问题找到了,家长也就不用“乱投医”了。

   “双减”后家校间要强化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诊断沟通。现在,学校不搞考试排名,考试成绩不公开,家长心里就没底了。从法律角度来讲,分数是学生个人私事,不涉及公众利益,保护孩子的分数,就是保护孩子的隐私权,保护孩子的人格权。分数思维越强的家长,越会看到的都是自己孩子的不足,是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的差距,表现出对自己孩子未来教育前景的不自信。“双减”后不再排名,每次重要考试之后,学科老师要重视和加强与家长、学生的对话,通过对话沟通,让家长对孩子学习状况有清楚的了解,让每次考试评价成为孩子成长和进步的阶梯。在这里,发现孩子的问题、看到孩子成长的希望,比看重分数排名更重要。

   “双减”后家校间要在如何利用好课后服务时间上加强沟通。“双减”后学校广泛开展“5+2”课后服务,从周一到周五学校一般要提供两个小时左右的课后服务。课后服务包括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学业困难学生的学科补习、学习优秀孩子的学科拓展学习、兴趣特长教育。家长要与学校积极沟通,充分利用好课后服务时间,尽量在课后服务时空满足孩子个性化、差别化学习的需要。

  3.走进生活的假期教育让学生期待和着迷

   记者:寒暑假、节假日、小长假,几乎占据学生一学年的四分之一时长,未来该如何把这四分之一纳入整体的教育考虑?以前假期和学期“两不相扰”的状况如何改变?

   张志勇:假期并不是学校教育的“空窗期”。寒暑假、节假日、小长假等不补课,把假期还给孩子,把时间还给孩子,并不意味着假期没有学校教育,更不意味着学校教育与假期教育是脱节的。教育部门、广大中小学历来重视假期教育,尤其是寒暑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会出台做好学生假期学习、生活安排的通知,中小学则会根据教育部门的要求以及本校实际对学生的假期生活和学习生活、实践活动做出具体安排,各学科教师则会对学生的假期作业、学科预习等教育活动做出具体计划。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则特别强烈。”天地大课堂,万物好老师。假期教育是学生实践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大好时光。

   要让学生增长知识和见识,坚持知行合一,学校的学科教育必然会延伸到校外假期的社会实践教育。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学校都有类似安排,比如济南市章丘第四中学,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高中地理学习中的重难点内容,开发了46个高中地理实践性学习项目,这些实践性学习项目,大都是在假期中进行的。他们去古月山进行综合考察,去白云湖进行湿地水质调查,对“限塑令”在生活中的实施情况进行访谈,去农场体验生活,他们观察月相、昼夜长短和日影的变化,他们测量楼间距和太阳高度角……

   走进生活的教育,让学生期待,让学生着迷。

   (本报记者 姚晓丹)

(责编:郝孟佳、薄晨棣)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