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邓海建  “熊孩子打赏主播,40万家当挥霍一空”、“十岁小孩沉溺手游荒废学业,父母向媒体哭诉”……近几年,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新闻屡见不鲜。随着2021年“双减”政策的实施,孩子多了更多业余时间,家长似乎也面临着来自网络方面的挑战。  今年4月21日,国新办发布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数据显示,2020年底,中国6岁至18岁未成年人网民达1 8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4 9%,城乡普及...

  邓海建

  “熊孩子打赏主播,40万家当挥霍一空”、“十岁小孩沉溺手游荒废学业,父母向媒体哭诉”……近几年,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新闻屡见不鲜。随着2021年“双减”政策的实施,孩子多了更多业余时间,家长似乎也面临着来自网络方面的挑战。

  今年4月21日,国新办发布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数据显示,2020年底,中国6岁至18岁未成年人网民达1.8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4.9%,城乡普及率差距从2018年的5.4个百分点缩小至0.3个百分点,互联网已成为当代青少年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青少年群体正处于“三观”形成期,因此,锻造孩子的“网安能力”,成为迫切而现实的共识。

  那么,青少年网络安全防线构筑在哪里?答案有三:在家里,家庭教育当仁不让;在校里,学校教育责无旁贷;在社会,科技向善口惠实至。

  为青少年营造清朗的互联网环境是时代要求,也是互联网平台不可推卸的责任。2019年3月,“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试点上线,对未成年人上网行为进行规范;当年12月发布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进一步为青少年模式确立了政策保障。时下,多家互联网平台纷纷上线“青少年模式”,理论上说,一键进入“纯净版”,确实省力又省心。

  不过,两个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一则,尽管依靠“青少年模式”可以初步搭建起社会伦理性防火墙,但它的运行逻辑终究是在成年人使用功能与内容版图上做减法,针对青少年特点的内容刚需如何满足成为问题;二则,青少年模式是要“主动选择”才能进入的,目前尚未出现扫脸或者扫虹膜等“黑科技”来自动辨别互联网使用者的属性。更直白点说,如果电子产品直接交给孩子,谁能确保每个孩子会主动进入更单调无趣的“安全屋”呢?

  这两个问题的实质,既指向青少年网络内容建设的必要性,亦指向青少年网络安全的现实性。因此,一个被忽略的常识需要被重申:家庭,才是青少年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最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未成年人线上社交产品的使用及其权益保护”课题组研究发现:常有孤独感的未成年人每天使用微信的频率,比几乎没有孤独感的未成年人高9个百分点以上;常有被轻视感受的未成年人每天使用微信的频率,比没有此类感受的未成年人高10个百分点以上。这个结果说明:家庭的生活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深刻塑造着未成年网民的行为与性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当下聊微信、刷视频、上网课已成为青少年的日常生活状态。因此,良好家庭环境是护卫青少年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为此,国家也出台了诸多纲要文件,给家长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到“国事”,开启了我国依法带娃的新时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让家庭教育肩负起网络安全责任,是建设青少年网络安全防线的有益探索,是构建儿童友好型社会的题中之义。

  只要家庭、学校、社会协力而为,技术文明终究会成为时代的推手。键盘间有星辰大海,鼠标上有日月山河,只要我们从家庭教育做起,顺势而为、尽心尽责,网络安全终究会从“扫一屋”开始,为网络强国建设打下扎实基础。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 责编:丛芳瑶 ]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