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浇灌绿色希望 ——记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康绍忠 本报记者 施剑松康绍忠在指导研究生撰写论文。学校供图 ■走近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怀抱“荒漠变绿洲”的心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绍忠带领团队一干就是30多年。他领导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农业水土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创建了甘肃武威绿洲农业高效用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农业水利优秀人才。他与团队创造和实践的紧...
倾情浇灌绿色希望
——记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康绍忠
本报记者 施剑松
康绍忠在指导研究生撰写论文。学校供图
■走近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怀抱“荒漠变绿洲”的心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绍忠带领团队一干就是30多年。他领导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农业水土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创建了甘肃武威绿洲农业高效用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农业水利优秀人才。他与团队创造和实践的紧密联系农业农村农民的教育教学模式,发展和示范推广的农业高效用水模式,为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康绍忠看来,中国农业太不容易了,因为人口多、地少水缺,盐碱地、荒漠地那些不适宜种植的地方,中国人都要种上庄稼。37年的工作成绩,在康绍忠的口中变成了一句特别的话:“我只是在做点具体的事。”
扎根西北,钻研推广节水技术
旧布鞋,老湘音。坐在办公室一张旧折椅上的康绍忠,笑容可掬。
27年前,康绍忠第一次到西北内陆干旱区甘肃石羊河流域系统考察。眼前的一幕幕却让他不禁眼中噙泪。到处是荒漠化、盐渍化的土地,枯死的林木和村民被迫迁徙留下的残垣断壁。
“我想在这里做点事情。”回来后,康绍忠就开始带领团队,从零起步,在这里建立实验站,以科学数据支撑石羊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和重点治理工程,在全流域推广节水高效灌溉技术。
野外定位科学观测,常常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渴了,喝几口白开水;饿了,啃几口自带的干粮。
27年的坚持,康绍忠带领团队系统揭示了石羊河流域13种主要农作物和4种防风固沙植物的耗水规律,提出了玉米、小麦、棉花和温室蔬菜等作物调亏灌溉与非充分灌溉综合技术体系,建立了主要作物节水节肥节药综合技术方案,创建了流域尺度考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与调控模式,使全流域45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水利用率从49.7%提高到54.5%。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康绍忠团队开发的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在甘肃、山西、陕西、新疆、宁夏、河北、北京、内蒙古等地推广应用,年节水10多亿立方米。
立德树人,悉心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27年前,当康绍忠带着第一批研究生到石羊河实验站的时候,喝水要到别处拉,吃饭要自己做。洗澡要搭车去远处的县城。就是这样艰苦的环境,却在后来被很多学生视为一块“福地”。
“我们身在中国西北的腹地,也要做世界一流的科研。”这是康绍忠在石羊河常常对学生说的话。在这里,康绍忠和团队创建了集野外实验站—示范基地—田间学校—科技农户—德育基地于一体的“五链环”一流野外综合实训平台。创新并实践了“四融合”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即促进研究生将科技创新与组织管理能力融合、将洞察国际学术前沿与扎根大地能力融合、将掌握多学科知识与解决复杂问题能力融合、将培养精湛专业技能与家国情怀融合。
30多年来,康绍忠指导硕士生78人、博士生76人。他培养的研究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人、提名奖1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青1人、国家优青4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42人已晋升为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工),多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2020年,实验站入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不仅成为国内外一流的科学数据观测中心和科技创新平台,还成为重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育基地。
近年来,康绍忠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11门课程。在教学中,他倡导面向国际学科发展和行业需求变化,及时修编本科和研究生人才培养计划,不断完善核心课程大纲;为增强课程育人实效,他积极探索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通过组织水利工程现场的“春天的课堂”和课堂辩论赛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质量。疫情发生后,他又大力推动专业虚拟教研室建设。
不忘初心,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康绍忠连续多年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并联系指导研究生党支部。在他的带动下,野外综合实训平台发展成中国农业大学“双一流”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形成了“教职工—研究生—本科生”协同发展“引航1+1+1”育人新模式。他所在的教工党支部和联系指导的研究生党支部先后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在石羊河实验站临时党支部,康绍忠带领师生践行“不畏艰辛、乐于奉献、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石羊河精神。在繁重的科研教育工作之外,他和学生们以“还西北旱区一片绿洲”为己任,通过校地合作,在甘肃石羊河流域创建了15所农民田间节水学校,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通过农民参与田间试验、技术观摩和示范培训,探索可行的节水高效绿色增产技术。他的团队还前往西北旱区生产一线,到22个乡镇入村入户宣传节水节肥技术……
“去年,采用我们的技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南疆的西红柿亩产达到10余吨。”康绍忠兴奋地说,“这是当地盐碱地西红柿亩产的最高纪录。”
“目前,团队正在新疆进行西北干旱内陆区农业节水抑盐机理与灌排协同调控研究,我们还承担了国家南水北调受水区高水效农业发展战略以及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治理与生产效能绿色提升战略咨询的任务。”康绍忠说。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函联系。
Notice: The articles / pictures and other manuscripts that this website notes as the source of manuscripts from other media are reprinted manuscripts, which does not mean that they agree with their views or confirm the authenticity of their contents. If the reprinted manuscript involves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by letter within two wee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