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智慧教育理念、技术和方法融入学校治理与教育教学全过程—— “智慧”育人的“北理工实践” 本报记者 张欣 通讯员 刘晓俏 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殷殷嘱托,以“智慧”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路上不懈探索。 近年来,学校以“融合创新...
将智慧教育理念、技术和方法融入学校治理与教育教学全过程——
“智慧”育人的“北理工实践”
本报记者 张欣 通讯员 刘晓俏
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殷殷嘱托,以“智慧”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路上不懈探索。
近年来,学校以“融合创新、智慧赋能”为驱动力,构建育人图谱,推动思政“活化”、知识“衍新”、学以“智用”,赋智于人、融智于校、强智于国,培养了一批“胸怀壮志、明德精工、创新包容、时代担当”的领军领导人才,走出了智慧教育的“北理工实践”。
智慧思政,红色基因孕育强国之志
“请各位同学站在‘陈独秀’和‘李大钊’身旁。”在全国高校首批“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张虹通过沉浸式虚拟仿真手段,帮助学生置身于波澜壮阔的“觉醒年代”。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将教学内容编入历史事件的展示过程之中,深刻改变了传统叙事教学模式。“智慧”起来的思政课,让学生们在“沉浸”中触发思想的开关。
推进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创新,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融入思政教育,让讲活红色故事不再仅仅停留于教师的表情神态、精妙语言,而是通过多感官的冲击与调动,打造全新沉浸式思政课程。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北理工的思政课教师在三尺讲台之外找到了“第四尺”。
在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北理工发挥“智慧思政”优势,将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始终,从“开学第一课”到“毕业最后一课”,北理工的“大思政课”下好“智慧一盘棋”。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讲述探月工程背后的执着与深耕;中国科学院院士毛明讲述自己义无反顾地踏上报效祖国的漫漫征程;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讲述近40年心无旁骛、矢志科技报国的心路历程……在北理工智慧化平台上,一堂堂“院士思政课”闪耀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科技巨匠走进学校思政课堂,将行业发展与青年成长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充分领悟到何谓“国之大者”。
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2019年,北理工牵头诞生于延安的9所高校成立“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发布“延河宣言”,构筑红色资源协同育人共同体。2021年,“延河联盟”红色育人基地在延安揭牌,共享优质办学资源。2021年秋季学期,“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和北京市良乡高教园区的13所高校开设了18门课程,通过智慧化平台,实现了804名学生线上互选、互修和学分互认,有力促进了北理工和兄弟高校之间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
“我们运用最新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分布式图数据库技术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通过梳理领袖人物、历史事件、重要文献与革命旧址之间的脉络关系,助力课程学习、党史研究、文献考证。”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机械工程专业学生邹雨初介绍他带领团队开发“知识图谱+党史”学习平台的情况。
近年来,学校不断创新“智慧”手段,通过思政课知识谱系、境感式思政课、“云上毕业典礼”、德育答辩等措施联动,赋能思政教育,让思政教育鲜活起来,用贴近青年学生的方式,将北理工特色思政教育贯穿始终。
“先进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新的人才培养改革。北理工用先进的思想启迪学生,利用思政主课堂、榜样正能量和思政新平台构建育人图谱,实现从‘育才’到‘树人’,努力培养勇担报国使命的领军领导人才。”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军说。
智慧教学,全链条改革培养拔尖人才
从“神八搭载”到“天舟搭载”,再到“登入国际空间站”,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博士生杨春华成为中国空间生命科学研究中多项“第一”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在他看来:“北理工人就是要为国分忧,为国争光!”
以徐更光、朵英贤、杨树兴院士为代表的北理工三代“兵器人”,研制出新型高能量材料、远距离火箭,推动国家重点领域实现跨代发展;以王越、毛二可、龙腾院士为代表的北理工三代“雷达人”,在高速交会目标测量、新体制雷达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以孙逢春、项昌乐院士为代表的北理工三代“车辆人”,在新能源汽车、特种车辆研发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聚焦国之所需,培养拔尖人才。从上世纪90年代启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到2009年成立本硕博连读班、2013年建立人才培养改革先导区——徐特立学院,再到2018年探索构建人才培养新生态,北理工跨越三十载久久为功、绵绵用力,在“智慧赋能,促进学生有价值成长”的路上,深耕不辍。
近年来,北理工以智慧支持知识衍新,构建跨学科知识空间,帮助学生打牢宽厚知识基础,以智慧赋能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激发潜能,通过国家战略、重大成果、个性需求、大师团队、价值成长,全面融入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培养模式、育人队伍、激励机制等“五融”举措,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体系革新力——
2018年,学校正式成立了精工书院、睿信书院、特立书院等九大书院,构建“通识教育+大类专业基础+专业+X”多路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建设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等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2019年,学校全面实施“寰宇+”计划,确立“价值塑造、知识养成、实践能力”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体系。
2020年,学校升级建设“乐学平台”,基于时空思维+知识穿越的“五维教育”理念打造数字化学创平台——延河课堂,激发自主好奇,实现群智衍新。
2021年,学校进一步以智慧赋能优势专业,聚焦“智能无人+”领域,成立未来精工技术学院,提出“三新”“三柔”“三全”“两贯通”理念,着力培养前瞻性的智能无人技术领域未来科技人才。
2022年,全面推进素养图谱、知识图谱、能力图谱、素质图谱建设,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多项成果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
在融“智”专业的同时,北理工更加注重汇“智”名师。近年来,学校积极会聚“智能+”领域国际顶尖人才,推动一大批国际大师团队扎根北理工,教书育人,传道授业,以“一流大师”培育“一流人才”。
“这种云端新课堂模式很好,能够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不再受选课容量限制。”“学生可以根据个人自身情况自行安排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教师们也可以在线上进行答疑,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和限制,教与学变得更加灵活。”数据共享、知识互联、群智协同、教育智学,这一广受师生好评的教学平台正是独具北理工特色的线上智慧教育平台——“延河课堂”。
赋“智”于学,“延河课堂”融合了“在线课程”“云录播”和“云课堂”特色功能,并支持慕课、小规模在线课程等各类教学模式,推动优质课程跨时空共享,以知识图谱贯穿各学科知识维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促进群智衍新,实现了由“群灌同质”培养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培养。
手持扫描手柄,在自己的手指上轻轻滑动,眼前的电脑屏幕中随即呈现出清晰的手指皮肤二维、三维断层图像……这是北理工学生使用国内领先的光学相干层析(OCT)技术教学仪器开展学习的场景。
凭借低廉的成本、开放式的结构、可编辑的代码,以及不输商业设备的性能,这一由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助理教授张晓等人研发的实验教学仪器,不仅斩获了“全国高校教师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创新大赛”一等奖,更让医工类学生第一次可以“自由透彻”地学习掌握常用于眼睛、皮肤等临床诊断的“OCT”技术。
以智慧赋能课堂教学,把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不仅实现了科研优势对教学“反哺”,同时也推动了教学过程紧密衔接科技前沿。聚焦一流人才培养,在夯实“交叉点”的同时,北理工更注重抓好“交汇点”,让“科”与“教”融会贯通。
智慧“双创”,卓越科技赋能“国之利器”
已经是北理工青年教师的倪俊,依然记得4年前的那个晚上。2018年10月14日,当主持人念到“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全国总冠军是北京理工大学项目‘中云智车——未来商用无人车行业定义者’”时,倪俊长舒了一口气。这是他带领团队无数个日夜挑灯夜战取得的科研成果。
倪俊说:“我想让学术成果实现产业应用,真正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同时,我们想把北理工学生科技创新的格局再往前推进一步,从创新到创业,在国家‘双创’的大潮下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如今的北理工,坚持服务“四个面向”,走出了一条服务战略的创新发展之路,并且在“双创”路上越走越宽——
建立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智慧平台促“双创”。
记者走进位于良乡高教园的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1380平方米的空间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创新创业作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基地内可同时开展办公、业务洽谈、项目路演、创新实践等活动。
依托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建设学用合一“赛创平台”,打造“双创”标杆赛事,北理工学子在“互联网+”等国内外赛场上夺金夺冠,凸显了学生学以“智用”的能力。
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北理工着力打造“优选优质、明理精工、竞技揭榜、社会责任”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代表的各类竞赛平台,鼓励学生投入创新创业实践,通过完成教学课程重塑,以智慧课程体系育“双创”。此外,学校还相继建设了校企协同“双创”育人基地265个,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93项,通过产教合作促创新,培育学生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北理工积极将创新创业与课程体系融合,将国家重大成果创新点、成果树转化为课程知识点、能力集,近3年15项国家科技奖成果进教材、进课程,对专业核心课程实施“慕课+研讨式教学+项目制答辩”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与能力发展。
学校实行柔性教学管理,设置了不同的创新创业积分,实施学分“零存整取”和等效认定,知名导师、学科竞赛、大创项目、学术论文、成果专利、开放实验……学校创造一切条件,为学生保驾护航。
深入研究创新创业规律,集“智”生态护“双创”。
一进入大学,北理工机电学院、精工书院联合培养的2018级智能机电系统实验班本科生许毅就对微小型仿生机器人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研制的机器鼠不仅具备5种基本运动模态、2种感知模式,而且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2年,许毅获得第十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潜心于学术深海,许毅的成功得益于学校塑造使命引领、品格塑造的“双创”新生态,打造学科交叉、任务牵引、场景驱动的“智创空间”,构建创新品格和能力相长、创新精神与素养互促的培养机制,培养学子科学探索、批判创新、追求卓越、团结协作的“双创”品格,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如今,北理工学子敢闯会创,在国内外重要科技创新赛事上屡屡夺冠。以学校智能车、节能车、方程式赛车等“三车”为代表的“双创”团队斩获多个国际大奖,“飞鹰队”“机器人队”“航模队”在国际“双创”赛场连续4年夺魁。
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北理工累计获得22金22银27铜,4年内两次夺冠,成为全国唯一独捧两冠的高校。
“心怀‘国之大者’,北理工以智慧赋能人的全面发展,将智慧教育理念、技术和方法融入治校理教全过程,全力推动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勇毅前行!”北京理工大学校长龙腾说。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函联系。
Notice: The articles / pictures and other manuscripts that this website notes as the source of manuscripts from other media are reprinted manuscripts, which does not mean that they agree with their views or confirm the authenticity of their contents. If the reprinted manuscript involves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by letter within two wee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