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教师是兴教之本和兴教之源,承担着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民进中央前不久在武汉举办中国教师发展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150余名教育界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教师队伍建设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这一主题展开讨论,积极建言献策。  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今天我们培养的教师,将决定十多年后我国教育的发展水平。那么,支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教师队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结构?教师教育自身应该如何...

  教师是兴教之本和兴教之源,承担着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民进中央前不久在武汉举办中国教师发展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150余名教育界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教师队伍建设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这一主题展开讨论,积极建言献策。

  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今天我们培养的教师,将决定十多年后我国教育的发展水平。那么,支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教师队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结构?教师教育自身应该如何变革?必要的制度保障是什么?现实路径在哪里?这些问题一一摆在教育决策者面前,也摆在教育专家面前。

  在论坛开幕式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表示,一支适应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主动思考和实现教育变革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严隽琪认为,未来的教育变革,将实现“人人”“时时”“处处”皆可学的学习社会,只有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教学相长、勇于自我超越的教师才能适应变革中的教育形态,只有改革完善教师培养制度,完善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才能更好地帮助教师提升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的能力,成为具有自适应能力的学习型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必须做好与教师相关的制度设计,教师职业具有特殊性,相关制度在设计和改革的过程中,应慎重改动,尽量保持一贯性,为教师们提供清晰的基于价值观的内在激励和稳定的外部保障。

  2015年11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通过并发布了“教育2030行动框架”。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进湖北省委会主委周洪宇介绍了这一行动框架的特点。他认为,框架中对于教育本质的新定义、未来世界教育发展的目标、未来教育的变革模式等等,对中国教育现代化都具有启示意义。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在教育提供主体方面应多元并重,对各种性质的教育提供者应统一同等地纳入政策视野;其次,教育现代化的终极目标,是要建立一个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学习型社会。

  “未来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教师?除了现代教学科学素养之外,最根本的是要塑造教师的现代人的人格,这个人格不是道德意义上的,而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现代文化人格。”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项贤明提出,未来师范体系要探索转型,要启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要讨论培养教师时教学技能与观念培养哪一项更重要。

  信息化带动教育模式和教师职能转变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这对教师专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教师专业的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教育的发展关键在教师。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攻坚期,如何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素养,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是未来教育变革的一项重大课题。

  “现在进入‘ADC’时代,A是指人工智能,D是指大数据,C是指云。我认为实现教育现代化,首先要实现教育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指出,未来教师队伍的培养一定要注意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来推动未来教育的发展。未来教育一定是构建在互联网上的新教育,这种新教育就是要实现优质、公平、终身的学习,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今天的教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就会生活在过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胜泉认为,知识性的教学迟早会被互联网取代,将来学生主要用互联网来获取知识。但是学生很难有持续学习的毅力,教师的工作重心将转变为要陪伴、督促、检查、帮助学生使用互联网。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使自己不断数字化才能不被新时代抛弃。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科研部主任柯政谈了他对在线课程的理解。他认为,在线课程本质上就是传统教学的升级版,教师主要的任务是激发、维持、促进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对教师来说现在的教材更加有利于学习,但教师本身的角色并没有改变,所以关键问题是通过高质量在线课程的供给和教研机制的建立,让教师学会用新的教材来教学。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应符合乡村教育特点

  在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群体中,乡村教师又是特殊中的特殊,乡村教师可以说是乡村教育的灵魂,能否有一支相对稳定的乡村教师队伍决定了我国农村教育落后面貌能否改变。

  西南大学副校长陈时见表示,教育是乡村发展的基石,没有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教育的现代化。针对当前乡村教育的不足,陈时见建议,应建立以乡村学校为中心的乡村社会,使乡村学校真正成为乡村的灵魂,赋予乡村学校灵动性,减少乡村教师的隔离感和孤独感;应建设乡村教师队伍,加快培养信守乡村志向、融入乡村生活、造福乡村孩子的专业化乡村教师队伍,构建符合乡村教育特点的乡村教师教育培养体系。

  北师大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薛二勇认为,教育贫困实质是教育领域人的贫困。人的贫困主要是教师,教师问题不解决,教育扶贫、教育脱贫就不能持久。他建议,要强化教师本地化培养和本地试点,有针对性培训贫困地区教师,实施贫困地区教师收入倍增计划。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邵泽斌提出了一个“三环差序结构”的概念:如果根据教师居住和工作地点的繁华程度,可以分为三个环,一环最优,二环次之,三环落后。他认为,城乡教师队伍结构事实上形成了以中心地区为核心、以地域差异为特征的等级化体系结构,这种三环差序结构的存在,使得乡村教师队伍出现了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下大力气办好乡村教育,坚定实施优质教育资源下沉战略。

  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赵明仁基于对西北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状况的研究考察,呼吁高度重视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优先补充农村幼儿教师,为学前教师提供高质量的进修和培训机会。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